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晨 《华章》2009,(13)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的,他将中庸视为一种至上的道德,即理想的中庸人格。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观,又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准则,即"执中"与"时中",在待人和处世中把握分寸、无过无不及,同时又要"随时而中"。中庸不是无原则的乡愿与折衷主义,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正确弘扬中庸精神对于理想人格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庸适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所崇尚的中庸美德,更是他在政治学上认为政体上"最好的".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中庸"化身的思想对当前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中国社会发展危机是一剂良药.本人为是否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即:让中产阶级--哒个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执政的思想来解决当前中国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
孔子称中庸为"德",且为"至德".从"至德"与"道"的联系看,它是指道德自由这一最高的精神境界;从中庸与"高明"的关系看,它是指一种"寓伟大于平凡"的德行方式;从中庸与其他德目的关系看,它是一种涵容其他诸德的"兼德".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中庸"一词往往被视作"保守",甚至有"骑墙"的意味。至少,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中庸",是一个不太好的词。就如我,中学时代也曾认为"中庸"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的社会事实来看,"中庸"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统治者用儒家思想治世,中庸之道因此备受推  相似文献   

5.
"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修身境界。本文从"中庸"思想一系列的具体表现中去发掘"中庸"思想的最高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坚守"中庸之道"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雪 《快乐阅读》2012,(33):127
"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见的字义有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如今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中庸"理解为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就是仅仅把"中庸"的"中"字简单地理解为"中"的第一种含义,故而造成对"中庸"的屈解,其实,"中庸"的"中"与上述三种含义都有关系,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意思贯通了理解,才能弄清"中庸"的完整含义。  相似文献   

7.
中庸为体儒家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发端之心为"仁义",高明之境为"中庸";仁义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中庸是万事万物的正体;仁义是"发于中"的内在支撑,中庸是"形于外"的外在体现;仁义是贯穿始终的看护,中庸是理想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但仅从"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角度来认识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够的。它容易使"中庸"从原则蜕变为方法,影响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全面理解。中庸被孔子看作是至德,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正义论。礼是正义的规范,和谐是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又常常被混淆的概念。伦理指人际互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体对天道、人道及所处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洞察、领悟和践行。动词性的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本质特征。伦理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伦理学和道德学应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学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5.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之道,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宠辱不惊之道。要得不动心之道则要养心;而养心,则要自反、集义、知言、知义。孟子与告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告子外义。养气之道的根本仍在养心。抛却养心,专事养气,心不得养,气不得守。  相似文献   

16.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章的规定和党的宗旨的要求。要使"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成为现实,必须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使"党的干部"不想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使"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张瑶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3):124-12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完全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本文通过对教师角色、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的描述,集中阐述了如何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立场: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立场;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党情的立场;立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从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笔者参加课改的实践探讨了两者的这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