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并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同时,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强高中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对创建特色学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与创建民族地区特色教育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视角,以西林民族高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阐述传承民族文化与构建特色教育学校的可行性及措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宝贵财富,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高等教育则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本文阐述了在工科高校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构建工科高等院校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已经积累的相关育人经验.探索工科高校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见,民族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是养成良好道德的关键时期,在学生中传承和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摸索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艺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甚至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艺术文化缺失现象。艺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对学生提高素质、健全意识和创造成果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因此,艺术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视,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活动引导等方面进行培育,并通过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途径来不断彰显高校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慧 《教书育人》2012,(3):60-61
高校是整个社会中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最集中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对于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和更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业务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基础的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另一种教育的类型,其  相似文献   

8.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当今职业中学学生孝文化缺失原因及加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孝文化教育的渗透提出了可行性措施。孝文化的渗透对增强学生道德力量和规范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孝文化渗透可以使学生内化为学习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的选择1.传统文化的新传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平台是学校。学校具备文化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培养的学生又有极强的可塑性,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必须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但是,当下的语文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依然十分明显,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应该合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和经典著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华夏子孙的荣耀与骄傲.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斯霞 《教育探索》2011,(12):130-132
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文化教育具有认知导向、思想教化、行为规范及激发动力等功能.然而,在大众流行文化和多元文化充斥的今天,主流文化教育缺乏活力,备受挑战.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拓宽主流文化教育形式,加强主体教育并充分利用多种文化载体,推动大学文化教育与高...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21):119-120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时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结晶,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加以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1.全面系统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资源,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生动性、参与性四大特点,具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三大教育功能。文章阐述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五大途径,即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发展规划、开发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网站、整合区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平等理论及文化多元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引起了较高的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特征,对其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战略实施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实现教育的内在目的,丰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所以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充分挖掘课堂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来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的使命。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将文化传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始终,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啸 《中国教师》2006,(12):6-9
在日常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与教育并称,如通常所说的“文化教育事业”。尽管这种表述不太严格,但还是透露出一些有益的信息,即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要传播已有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创造新文化。然而,仅仅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仅仅满足于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教育的文化性质是什么?教育所要传承的是什么文化,所要创新的又是什么文化?这就涉及到文化的属性问题。毫无疑问,只有澄清了上述问题,学校发展才能获得自觉的文化定位。从根本上讲,作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