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的姓氏合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姓氏结构的变化,即姓氏结构由原来的多有制(姓、氏两级或者姓、大宗氏、小宗氏三级)转变为只有变化以后的新姓一级;其二为姓氏应用规则的变化,即在新姓氏制度下,无论男子、女子,其个人的称谓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现,不再有男女两在性氏应用规则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2.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寻根问祖的传统思想。《广韵》除具有重要的音韵学价值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姓氏文化,其中关于姓氏的记录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政治需要以及受研究风尚的影响,《广韵》保留了大量的姓氏资料。绝大部分姓氏用字依循基本释义、姓氏释义、注音的体例加注,方便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处理。经整理发现,《广韵》中记载的姓氏源流主要分为因地为氏、因名为氏、因事为氏、因职官为氏、因政改氏五类。  相似文献   

3.
姓氏源流是上古及三代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姓起源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因生以得姓";氏起源于三代,主要是周代,"胙土命氏"。姓氏的社会作用不同,姓以别婚姻,氏以辨贵贱。秦汉以降,"混氏于姓",姓氏合流。齐太公世家姓氏流变可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4.
姓氏制度是属于文化史的范畴,姓氏制度如何,往往牵涉或影响到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面貌或形态,诸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血缘组织等方面的因革、变化,以及民族融合、婚姻习俗、社会思想等,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因之,历代学者很早就对姓氏制度给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莫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之《氏姓篇》,继之则有东汉时期班固所撰《白虎通·姓名篇》,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专论.  相似文献   

5.
论中华姓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我国的姓氏书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是五彩缤纷,蔚为大观。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是一门科学,我们称之谓“中华姓氏学”。  相似文献   

6.
陶伏平 《教师》2010,(26):104-106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姓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7.
我国先秦时代人们的姓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权力自周天子下移诸侯,进而由诸候下移到卿大夫,陪臣执政,强宗迭兴,支庶繁衍,氏号遽增。纵观春秋史籍,重卿权臣,一人累封数邑,则有数氏;列国异姓之间同氏同名而突冒纠结者,屡见不鲜。因此,春秋时期的姓氏人名,战国秦汉之人即不易晓,乃至不惜改古人国籍而张冠李戴。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大,对现代的读者来说,如何理解典籍中的姓氏名号,更是疑难不少。现依《春秋左传》为主,参照各家注释及《世本》、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宋郑樵《通志·氏  相似文献   

8.
若说姓名也有贵贱之分,恐怕不少人要嗤之以鼻,但事实毕竟不会屈于偏见。姓氏与人名的贵贱之分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渊远流长。畸形的封建社会定然有其畸形的产儿,以贵贱论姓名只不过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小折射。南宋史学家郑樵有《通志·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之氏。陪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贱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后人姓氏形成之初,其主要目的就是“明贵贱”和“别婚姻”。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  相似文献   

9.
姓氏的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蕴籍丰厚,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姓氏的发端一是表明身份、地位;二是区别婚姻.自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形式多样的赐姓制度,使中国的姓氏不断增加.秦汉之际,姓与氏开始混为一谈,以氏代姓普遍出现,姓氏逐步稳定成现有的体制.中国姓氏多达6362个,但大姓比较集中,<百家姓>收录468个姓氏可以涵盖全国人口9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衍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相似文献   

11.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姓氏的来源浩繁庞杂,既有一姓多源,又有几姓同源,还存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变化者。据考证,目前中华民族的姓氏用汉字记录的有11969个。在这敷以万计的姓氏中,对其分析、归类,可将得姓受氏的情况大致分为以田为氏、以邑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官为氏等十几种。  相似文献   

15.
谱牒学是研究谱牒的产生、发生、发展、作用、辨订的一门学科,这门学识关系宗法、史学、纂例、簿籍等方面的知识,同姓氏学紧密相连,两者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与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  相似文献   

16.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7.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8.
“姓”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符号,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同姓的分支。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原有高低  相似文献   

19.
姓氏觅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这个同样的问题 :“我的姓究竟最早是怎么来的 ?”据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众仲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意思是说 :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 ,分封土地而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 ,后人以此为氏 ;累世做官而有功绩 ,后人就以官名为氏 ;也有以封邑为氏的。如此说来 ,姓氏的起源当在周朝建立以后 ,出乎天子之手。其实不然 ,姓氏的起源较此说法要早得多。否则 ,周文王何以姓姬名昌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建雏形于奴隶社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还是在封建社会。长达三千年之久的中国封建社会,给姓氏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浓雾,增添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历代封建文人通过考据、诠释,拼命鼓吹什么每一姓氏都可以按血统、按姓谱,追溯到上古某个圣王贤人身上,从而证明这一姓氏有古老的历史,非凡的门第,圣明的祖先,最有资格去统治别人,最有资格安享剥削他人的富贵生活。这是极其荒谬而反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