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与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不谋而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厄普代克巧妙地利用"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的文本召唤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讨《宠儿》中存在的召唤结构,分析作者在小说中为读者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接受、审美空间以及利用这些空间召唤读者进行文本提示、填补空白、更新视域的创造性阅读,进而发现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的人物和独特的语言铸就成一种强大的召唤力量,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倾心向往。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6.
“召唤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是沟通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也是文本活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吸引和激发读者创造性理解的动力,其“纲要性”、“图示性”的创作结构特点,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娟 《文教资料》2010,(15):15-16
托尼·莫里森的巨作《仁慈》无疑是一部匠心独运的小说.形象地展现了北美殖民地初期奴隶制下黑人、印第安土著及白人契约劳工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在文本中留下无尽意犹未尽的空白。激发读者进行能动性的联想.召唤读者展开创造性的“填补”。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召唤性进行分析和探究.展示其独特且悠长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点和空白构成了一个开放、动态、可创造的结构,它召唤读者对其进行建构、填补和再创造。文本召唤结构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导向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平等、开放、创造性的师生关系中,遵循文本召唤结构,作为读者的学生发挥其阅读主体地位,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与开掘,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9.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gt;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伊戈尔远征记》的体裁问题是其艺术形式研究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学者们或将其视为英雄史诗,或将其归入演说辞范畴,或者将其指为一种正在形成的新体裁。实际上,《远征记》的作者是根据作品各个部分不同的叙述内容采取了不同的体裁形式,从而使作品既具有编年史、英雄传的风格,又包含了卫队歌、勇士童话、哭诉、赞颂等民间口头创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存在着巨大的召唤结构.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意蕴、故事情节、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阅读弹性空间和开放性,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填充和阐释,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2.
《奉使录》是研究"土木之变"前后明代与蒙古关系的重要史料。明代李实曾两次出使瓦剌,回来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奉使录》,描述自己的出使过程。但由于书中涉及很多英宗皇帝在外时的言行,故被限制传播。关于该书的书名说法各异,并且明代两个主要版本之间内容亦有差异,通过对比,可以了解到各版本的优劣。《奉使录》不仅详细记述了当时朝廷遣使迎接英宗回国的历史过程,且记载了作者在蒙古地区的大量见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厄普代克巧妙地利用“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A&P》的文本召唤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邀约着众多译者进行多元阐释。《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形层、语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这五个层次中存在着大量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空白、空缺与否定性,能够不断地唤起解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是为了打破,以便使解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并通过填补空白和空缺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为终极目标,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背景下,提高文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文学教育作用,就应该寻求一种有效的理论—召唤结构理论。以召唤结构理论做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明代李开先在传奇《宝剑记》中,于林冲、高俅的斗争主线以外,又设计了高俅之子谋取林妻的辅线,这种结构曾引起众人的批评。但从文本结构、内在结构、表演体制看,李开先的这种安排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天使,望故乡》作为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从问世起,已有多个译本流传。不同的译本在力图保持原文本风格的基础上,也在追求设置一定的"不确定性""空白"与"空缺",召唤读者参与到作品的解读中来。从文学作品的召唤性结构角度出发,以乔治·高和刘积源的两个汉译本为例,探讨译本在语音、语义、修辞、意象等多层次语言建构层中如何保留原作的风格,同时又召唤读者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来发掘文本,提高审美能力,开拓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9.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 ,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 ,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作者的非单一性及历代文人对其不同程度的借鉴、评论等使其具有不同的召唤结构与阐释空间,以致《花间集》在不同时代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引起文人更多的关注与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