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更是一首新时期女性的爱情宣言。作者以新的视角,运用象征手法,否定了传统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独立、互依互助的新型爱情关系。在教学中应遵循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有一个动人的假想:男女之所以相爱,是因为他们渴求找回原本就与自己连在一起的另一半,并重新结合为一体。然而无数的爱情悲剧却证明,一旦相爱的男女完全合二为一,丧失了各自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他们从合走向分的过程就开始了。也许,最佳、最迷人的还是若即若离的状态——既互相吸引、又保持人格独立的距离。下面就两篇诗作表达的两种爱情观所期待的爱情差异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诸多文学作品让学生触摸到爱情的形状,爱情教育之于语文是必要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爱情教育之于他们良好人生的开展也是必要的。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探讨《致橡树》所传达的独立、平等、忠诚的爱情观及其基于人格、社会、性别三个层面具有经典意义的爱情教育教学价值,企望爱情教育保护两性文明,使学生经由文本影响拥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课堂教学优化,须做到: 1.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 2.教学内容精当适度。 3.方法措施灵活有效。   下面就《致橡树》一诗谈谈我是如何选择灵活有效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   一、辩中求解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全书通过开放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树向伟岸的、有着“铜枝铁干”的橡树倾诉心曲,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追求人格平等的纯真爱情的渴求。全诗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诗人以坚定果断的语气对以人身依附为本质特征的旧的爱情观作了根本否定;第二部分以细腻绵长的语句,揭示出地位平等又心心相印的…  相似文献   

5.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该诗用“木棉”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基础上各自实现自  相似文献   

6.
诗人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朱湘之死与其他诗人的自杀一样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各持异议。朱湘的自杀不仅有形而上的原因,也有形而下的原因,是诗人的人格缺陷、婚姻爱情悲剧、理想追求的失落等内外综合因素的挤压而导致的精神压迫感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将二人命运轨迹与近现代女性觉醒之路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她们爱情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为一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一生都在思考女性问题。在创作《维莱特》时,她已经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认识。在这部小说中,她借助露西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并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平等、自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的新型爱情观。该文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生活的时代背景,从露西对波琳娜、樊箫的爱情观的否定,露西与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小说结尾的设置三方面探讨《维莱特》所体现的新型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0.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相似文献   

11.
天鹅意象贯穿于叶芝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是其爱情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在早期诗歌中,叶芝用它象征永恒不朽的爱情,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在中期诗歌中,天鹅仍然是不朽爱情的象征,但是叶芝对爱情的认识却发生了改变;在晚期诗歌中,叶芝将自己的爱情与天鹅的爱情彻底割裂开来。爱情诗歌中天鹅意象的变迁,折射出叶芝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辛园秋 《考试周刊》2014,(35):34-35
本文介绍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八个环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挖掘作者表达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否定,对独立自主平等互爱的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识。宋代,词这种文学样式非常繁荣,出现了大量女性词人。她们在词作中抒发内心情感和理想愿望,表现了女性独有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空间。她们努力冲破封建传统束缚,追求人生价值;大胆追求爱情,表达对美满婚姻的渴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身形象,这使得宋代妇女词中洋溢着女性独立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4.
徐淑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女性诗人.《玉台新咏》最早选注了秦嘉、徐淑的诗作.徐淑的诗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她的爱情生活细腻,忠贞,炙热,永恒,成就了“夫妻诗人”的爱情佳话;其人格精神素雅贞静,行谊高卓,刚毅自立.她不仅是一个东汉末年卓越的女性诗人,更是我国女性觉醒的先驱,用真实行动捍卫了人的尊严、独立和光荣,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完成了一次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影响诗人创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从诗人与其妻子埃莉诺之间的爱情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夫妻之情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不难发现弗罗斯特爱情观的两个方面:悲观与乐观,以及从此种爱情观中折射出来的诗人本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简·爱,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对罗切斯特的爱,生动地展现了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独立爱情观。她骄横地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了自强自立的人格。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最后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又回到了爱人身边,即使这时的他没有了风华正茂的意气,但是她依然爱他,这对她而言已足够。这并非是所有女性都能做到的,因为这必须具备独立的爱情观。作品反映出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显露出了作者的理想,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和家庭中的独立平等及对独立爱情观的倡导。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体现了当时较为保守的英国社会观念和生活状况。许多读者将小说中的人物莉迪亚的私奔看作应予以否定的负面行为,但是从理性角度分析,其私奔行为恰是女性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婚姻的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经济与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摧残;传统爱情观的崩溃与新型爱情观的确立;追求高层次爱情过程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失落。这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女性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代社会艰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英国田园诗歌中的“牧羊人”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有2000多年的古老传统,是诗人渴望远离尘世喧嚣、逃避世间纷争、寄托人生理想的产物。纵观英国全部田园诗歌,可以发现"牧羊人"这一形象备受关注,颇受青睐。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牧羊人"备受青睐的原因:"牧羊人"代表了诗人们对牧歌世界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讴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