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名人小传】高奇峰(1889—1933)近代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岭南三杰”之一。原名翁,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泠广州)人,高剑父之弟。少随居氏及其兄学画,后随其兄赴日本,师从田中赖章学画,对京都画派中名家的技艺有着深入的研究,又注重吸收西洋水彩画的技艺。回国后,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革新及与反对派的学术争论,提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他在运用传统笔墨技法的同时,又吸收“撞水法”、“撞粉法”等花卉技法中的特殊技巧,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20年代始,高剑父发起了中国画的变革活动,并开创了岭南画派,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氏的艺术思潮受到康有为的启发,继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显示出立足现实社会、博采古今中外之长、不断进步的色彩。与此相应,他于绘画创作方面极力着眼于现实生活,彰显出“新”、“真”、“深”的崭新特质。  相似文献   

3.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育实践中。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作品堪称鲜明时代精神与个人艺  相似文献   

4.
陈树人(1884—1948),近代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岭南三杰”之一。初名政。又名韶、哲,别署猛进;号葭外渔子、二水山樵、安定老人。广东番禺(广州市)人。早年在广州从师居廉习画,后去日本,入京都美术学校及日本大学文科学习绘画和文学。  相似文献   

5.
赵少昂(1905~1998年),名亘,更名为垣,复更名为少昂,字叔仪,斋号蝉焉室。祖籍广东番禺,寓居香港。历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著有《实用绘画学》、《赵少昂自写诗》等。
  其实,赵少昂考入“美学馆”,跟随高奇峰学画仅半年时间。但是,他最能得岭南画派的衣钵,在海外影响极大,很多人就是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了中国的水墨画,了解了岭南画派。  相似文献   

6.
徐悲鸿     
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为改造中国画奋斗一生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首推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9岁跟父亲学画,承续“一宗造化”的绘画作风。之后又接受康有为、蔡元培关于中国需要写实绘画的思想影响,并且在上海结识了岭南画派画家高奇峰。他1914年进震旦大学习画,1917年赴日本考察美术,1919年赴法国师事写实画家达仰,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这期间,徐悲鸿废寝忘食地苦学,接受严格的学院绘画训练,此外,  相似文献   

7.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早年曾随高剑父习画于“春睡画院”.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一直秉承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他以明确的指导思想、坚实的传统功力和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朴素情怀,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作品,为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郭岸 《广东教育》2003,(11):60-60
王璜生先生曾指出,岭南画派的“艺术革命”精神,标示着广东美术界具有的挑战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指向。季羡林先生也曾说,“在近代中国,在各方面真具有创新精神者,实以粤人能领袖群伦”,并对岭南画派推崇备至。我觉得,作为一个画派的存在,应该看其在特定时代的题材选择,以及从中透露出的时代气息。正是这个意义上,岭南画派的消亡和后岭南画派的崛起都是历史的必然。单从技法分画派,从长久的历史时段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岭南画派强调写生。而南齐谢赫六法中,早已有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说法。“二高一陈”都曾赴日习画,也同时加入同盟…  相似文献   

9.
正高剑父(1879~1951),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汉族,名仑,字剑父。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高剑父少年丧父,家境萧条。在族权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0.
“海上画派”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海上画派”在继承传统绘画“扬州八怪”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具有其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感。他们的画作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一些传统特点,又以开放的胸怀融合着西方绘画,这些绘画的特点为后来中国的花鸟画如何包容并消化西方绘画的冲击而寻求的变革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中国现代的水墨花鸟画创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广东省委指导.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广州市教育基金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学美术》、亚太艺术教育交流协会、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广东美术馆培训部、广东教育学会美术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马利霞 《文教资料》2008,(22):65-66
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与现代中国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扫当时画坛的摹古沿袭之风,这一艺术潮流代表着近代海上绘画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对近代中国美术史影响巨大.本文所论述的"三任",是"海上画派"前期的主要画家,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新安画派无论在中国画派史上还是美术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清代绘画、书画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美术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美术艺术的近现代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文章对清际新安画派形成的各因素、画派的演变和画派对中国美术艺术近代化的巨大影响三方面做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小火炬》2013,(1):52-53
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15.
以张恒先生为代表的北美画派是一个活跃在海外跨文化环境中的中国画流派,它尝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社会景观。本文从北美画派的理论主张、时空结构和人文风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北美画派在跨国家文化语境里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创新与思想传播、中国画艺术符号创新与社会传播和中国画艺术表现创新与审美传播。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画的北美画派,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是其绘画艺术作品,的确与西方绘画面貌不同,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在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氛围中,成长着,发展着,实现者中国画在域外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画在世界各地创新形成更多的画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以张恒先生为代表的北美画派是一个活跃在海外跨文化环境中的中国画流派,它尝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社会景观。本文从北美画派的理论主张、时空结构和人文风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北美画派在跨国家文化语境里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创新与思想传播、中国画艺术符号创新与社会传播和中国画艺术表现创新与审美传播。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画的北美画派,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是其绘画艺术作品,的确与西方绘画面貌不同,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在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氛围中,成长着,发展着,实现者中国画在域外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画在世界各地创新形成更多的画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吴冠中,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绘画中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当代艺术界可谓是独树一帜,驰名海内外。他坚持不懈地奔走在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的道路上,在绘画中坚韧不拔地践行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他用独有中国特点的笔墨构成方式来阐释西方的形式美理论,从而创造出了既有东方美学风格又有国际艺术特点的现代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黎雄才(1919-2001),广东肇庆高要人。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美术史上,在20世纪有一个崛起于广州地区的国画流派,与当时的海派、京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它提出了改革中国画、融合中西的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画新风格,为中国画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至今依然对岭南、港澳地区的美术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就是岭南画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