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世界观的构成,提出了世界观作为一个系统,构成它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等。但世界观同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确的观点是:世界观同自然观、历史观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同人生观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世界景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并由丰富的,具体的内容构成有机的体系,成为无产阶段利益的根本反映。实事求是是无产阶段世界观的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无产阶段世界观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马君武的实业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了马君武实业思想 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实业思想的精髓,以及马君武对如何发展实业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4.
5.
蔡元培与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一生有许多共同点.本文从二者早期的革命活动,国外的游学生涯,民初政坛上的表现,以及在办学上的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求深化对马君武一生业绩的认识,推动史学界对马君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集中回答了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问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君武办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君武教育理论的爱国性、民族性和进步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十分鲜明、突出和珍贵;他倡导的“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学”,体现了他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办学积极性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和性格、“文武俱备”、“脑体并重”的“实用建设人才”,给后人予启迪;他在任职期间,矢忠矢信,任劳任怨,亲自筹款、亲自购置仪器、亲自授课,直至逝世,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君武办学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既保留了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成功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马君武对培养什么样的实用型人才和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等问题有深刻的见解。这些思想既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实际,又包含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君武是现代中国最早的歌德译介者,本文主要结合马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趣味,来分析其接近歌德的原因.强调歌德是如何作为那代人的"德国资源",介入并参与了现代中国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哲学的变革最突出地体现在历史观领域 :古代历史观的特点是复古主义和循环论 ,儒家、墨家都在“法先王”的旗帜下寻找安身立命和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由此引发了中国人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和圣贤情结 ;近代历史观的核心是进化主义 ,由此推出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近代思想家不仅具体描绘了人类社会由低向高依次进化的过程 ,而且勾勒了一幅幅未来世界的理想蓝图。随着圣贤在近代的日益落破 ,英雄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新偶像。这使抛弃复古观念、向往美好未来成为近代历史观的主旋律。中国近代的进化史观不仅蕴涵着深厚的哲学底蕴 ,而且折射着近代哲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嬗变反观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嬗变。这既是青年毛泽东主观情感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最终选择。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机制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世界观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所要求的、教育者在目标上设定的世界观与受教育者在进入世界观教育情境之前已经具有的世界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这一矛盾实质上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而是不同的心灵习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的经验结构之间的矛盾,以及在不同的世界视域中的生活实践方式之间的矛盾,即人的生命总体结构的矛盾。世界观教育基本矛盾表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意识形态、历史发展和认识价值等诸多层面上。生活世界既给世界观教育基本矛盾的解决划定了幅度空间,也给这一矛盾的解决奠定了现实的基础。世界观教育基本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乃是一种以回溯到生活世界的原初自明性为基础的、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为必要环节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逻辑整体,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为理论整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始终都彻底贯彻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就在于它始终和一个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14.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而价值观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中,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注重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树立重在贡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国际观不仅决定了它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而且决定了它外交政策的倾向性.对中国而言如何看世界就是如何看西方国家.近30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观有了一些变化,但百多年的历史记忆和经验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国家交往、发展关系时又要反对、排斥西方国家,中国看世界的崇拜、排斥、轻视,看自己的自傲、自负和自卑心态在对外交往中时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生存论哲学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超越,凸显了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意义世界。课程探究应该将课程知识的意义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研究主题,并在对知识意义世界的凸显中引导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领会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因此,基于知识意义性的教材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突出强调教材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7.
近代科学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存在形态,哲学思维方式也打上了科学的印记.自由这一哲学问题随之被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正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有关自由的这一命题,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但却长期被人们视为圭臬,往往忽视了它实际存在的悖论其一,如果认识了规律并运用自如就是自由,掌握了作恶规律而成功逃避惩罚也将进入神圣的自由之列;其二,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自由实则愈依赖各种精巧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的历史观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史学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他在著作中一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体悟(“活的历史”观、新史观等),另一方面又借鉴与吸收了西方学术思想的优秀成果(主要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由此来建构起自己别具特色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