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艳魁 《成人教育》2011,31(8):69-70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与社会的信息化使智慧型通识人才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带来整个课程体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改革实施者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高校培养目标变革与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敬伟  张军 《现代教育科学》2003,(6):102-103,108
高校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各项工作的归宿,变革高校培养目标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应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检验高校培养目标科学性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培养目标变革路径的选择上要正确把握专业与通识、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科学与人文等教育关系,坚持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构建和完善新型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经济体制变革给师专教育带来的影响,回顾师专办学的两次转变,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形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探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我省师专深化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各项工作的归宿,变革高校培养目标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应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检验高校培养目标科学性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培养目标变革路径的选择上要正确把握专业与通识、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科学与人文等教育关系,坚持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构建和完善新型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变革中的硕士生培养目标:概念、动力与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相比,目前针对硕士生培养目标还缺乏系统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第一,存在“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两种培养目标的操作性概念,二者各有利弊;第二,培养规模扩大、培养结构调整、知识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需求迭代均是推动硕士生培养目标变革的动因;第三,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行动包括通过招生改革提前引导生源分流,通过课程改革更新学生所需的能力素质,通过倾听多方声音保障变革的有效落实。未来在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时可兼顾横纵两种概念,综合考虑内外部动力因素,从招生机制、课程教学和参与主体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考虑培养目标的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理科教育的迫切性 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社会的无形压力强烈冲击着高等教育。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的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原有的理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等都将面临深刻的变革。 化学学科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与国民经济建设许多部门密切相关;又是一门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才匮乏,中专学校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的中等“技术型”人才。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人才合格的标志,是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要实现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交通高等教育必须具有洞察新世纪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战略眼光,并立足在对民族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上进行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未来知识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交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必须顺应历史变革的大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场全面和深刻的变革。下面笔者就交通高校当前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1 关于培养目标和层次定位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实用型人才;二是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办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前提和核心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对人才要求必然不同。深入分析行业变革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要求,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本从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走向及其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探讨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培养目标,或者称之为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它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眼  相似文献   

12.
培养卓越中职教师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应然需要,是解决技能错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之举,是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变革的必然选择。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面临来自遴选机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要想破除这些困境,突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必须在明确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遴选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多方协作,推进优质师范生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项琳 《教育与职业》2008,(14):63-64
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针对目前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这一现状,高师教育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是一个多元并存的格局,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和多种形式企业及不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多种类型、层次、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必然要具有多样性,其培养目标也必有差异,这就有一个高等学校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航海高等专科教育按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定位”,是值得探讨且需明确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明确这类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体系是列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以及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称,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课程体系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依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而专业培养目标又是通过转化为课程来实现的。所以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进行肯定或否定,以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变革为蓝本,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重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有的培养目标,进而在确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教育要素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功能——结构”模型。在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师范教育观念的变革和理性构建是先导,培养目标的调整是对高师教育功能的价值选择和规范,正是体现师范教育功能变革的培养目标的前瞻性调整,推进了高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的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整体改革。本文试图从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弊端和症结的理性反思着手,以师范教育的功能观、专业观和教学观的变革为先导,就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前瞻性调  相似文献   

18.
教育系培养目标的定位:一个参考性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因社会发展而存在,教师因教育存在而存在。发展教育必须培养教师,教育系因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然而,如今教育系的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社会要求日益提高,已有的“市场”逐渐萎缩,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系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就培养目标定位作粗浅探讨,聊以抛砖引玉,共谋教育系发展之新路。 一、教育系培养目标定位之检讨 我国自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始设教育系至今,教育系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变革,如下基本历程反映出教师培养方向的规定性的演变。 1.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培养目标是…  相似文献   

19.
唐娜 《文教资料》2008,(11):138-140
高校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遇到了种种新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后劲,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是拥有幸福感的一代,而不是被各种竞争和压力扭曲的一代.将学生培养成幸福的社会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 ,强调以德治校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项根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培养目标、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大学本身的改革发展都要求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