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大学较早地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制度,通过对Stanford、MIT、Harvard等1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归纳其在现金收入分配和股权分配上的具体实施和特点,探讨对中国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关于技术要素股份化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促进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技术要素股份化的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现在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解很不全面,对技术要素股份化的方案要素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技术要素股份化后的股权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这都影响了技术股份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实施技术股份化的问题做一定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当前重大而新颖且具有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仅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极少进行实证研究。而可操作的量化分配方案对于企业来说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于是笔者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量化分配方案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型图,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配思路--自助式分配组合方案, 对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着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浩  周立  何建坤 《科学学研究》2007,25(5):978-985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阐述了创新能力转移过程中创新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然后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 这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并从需求、投入、行为主体以及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技术转移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政府、企业与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博弈模型。文章最后给出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文章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内涵、基本方式以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表现。最后提出了促进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视角探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重点分析我国在政府引导机制、转化模式以及实践经验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指出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率低、转化规模小的问题,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及支撑体系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相应激励机制的完善。浙江是全国最早实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政策的省份之一。本文对浙江企业、科研院所实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分配的特点、经验成效、影响因素及原因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成果研发和高端科研人才引培的重要源泉。高端科研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领军人才。研究型大学在引才聚才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和人为制约因素,这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型大学引才困境,究其根源是忽略高端人才自身特征和人才工作规律所致。研究型大学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理清的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工作思路,充分考虑高端科研人才的特征,明确目前人才引进的误区,最大发挥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效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从三个角度研究和确定技术价格的三种方法:成本法,效益法和现行市场法,指出技术股份的估价与技术商品、技术资产估价的异同;基于技术商品化一般模型,根据技术股份综合评价系数,构建综合评价阶梯结构模型;并将技术商品价格模型资本化及综合处理后,推导出技术股份评估模型。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促进技术交易成功及技术股份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海军  王楠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5):845-855
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形势需求和技术转移障碍,首先解析了模块化推动创新的理论内涵,讨论了组织模块化对于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组织模块化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关联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以MIT、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系统地探索了其技术转移管理实践。最后,文章还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给出了若干启示。研究发现,组织模块化有利于调节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产出和效率,主要体现在:(1)从外部看,政府牵引、高校约束和产业联动所形成的三股力量,构成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协同创新基础架构;(2)从内部看,在研究型大学设置能力专业且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起到连接科技创新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重要枢纽功能;辅以组织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还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问题是各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论文以中美两国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收益占比以及大学支配资金的分配模式两个角度,归纳并比较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校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要明显高于美国;美国高校以内部激励为主,而中国高校主要使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是造成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建议: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型下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另一方面,应适当地向市场型发展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古诺模型研究一所大学与双寡头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策略与收益分配博弈问题.首先分两种情况,即一家企业与大学合作创新和两家企业都与大学合作创新,讨论了产学合作创新策略博弈;然后首次提出“弱国无外交”收益分配模型,并对两种情况下的产学合作创新收益进行了分配.结论表明: 技术溢出、大学与企业提成比,是决定产学合作创新博弈策略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一家还是两家企业与大学合作创新,只要将技术溢出和提成比例控制在某一范围内,都可改进帕累托效率.产学双方地位是决定创新收益分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提出"知识光谱"作为科技人员分配激励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及陕西省关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以陕西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转制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例,说明了现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跨学科研究是科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境,探讨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203份问卷样本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支持未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健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合理的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有着显著、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跨学科研究评价机制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大,次之是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跨学科组织与产业界的联系,而跨学科组织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成果研发和高端科研人才引培的重要源泉。高端科研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领军人才。研究型大学在引才聚才过程中存在体制性障碍和人为制约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型大学的引才困境,究其根源是忽略高端人才自身特征和人才工作规律所致。研究型大学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理清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工作思路,充分考虑高端科研人才的特征,明确目前人才引进的误区,最大发挥引进高端科研人才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王炜 《大众科技》2006,(2):140-141
创建研究型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文章主要论述了科技创新基地对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意义: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最基础的环节;重点实验室则为基础研究汇聚了一流的人才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是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则成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兴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放式创新范式是新兴产业突破技术瓶颈、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而作为新兴产业重要外部创新资源的高校正经历着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的嬗变,传统的产学合作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和大学建设的需要。首先分析新兴产业、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与创新特征,然后运用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微分方程探讨不同情景下新兴产业与两类异质大学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过程和稳定策略,最后在对理论命题逐一进行数理证明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包含的显性知识与科研人员掌握的隐性知识交织转化的过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并提高其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然而,现有研究对收益分配过程性认识不足,大多着眼于如何合理划分收益,对收益分配的理解及其机制设计陷入到以偏概全的误区中,理论指导不能覆盖收益分配全过程。此外,尽管现有收益分配机制设计研究为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选择、技术权益配置等提供了很多理论建议,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在指导实践时依然存在诸多脱节之处,抑制了收益分配机制的激励效果。为了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需要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全过程的机制抑制因素进行全方位约束。基于此,全文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获取—划分—落实"全过程为主线,遵循"问题分析—机制设计"的逻辑思路,在系统地梳理出造成高校科技成果收益获取与成果价值不符、收益划分不合理、收益落实不到位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权益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全过程机制设计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必要性,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分析了它与技术转移的区别,设计了相应的判别标准,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