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常常说"父母在,不远游"、"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还有下半句!不信你看: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父母健在,子女不可外出求学、做官。要是出远门,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哭晕的理由:原来父母  相似文献   

2.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3.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教材释义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其重点强调的是对父母尽责。孔夫子有训:父母在,不远游。古往今来,言孝必举。诚然,承欢膝下,嘘寒问暖,早请示,晚汇报,似为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映子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在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  相似文献   

5.
父母在,不远游 1978年10月,陈香出生在湖北省公安县,后因父亲工作的调动,陈香一家全部迁移到了湖南省长沙市,陈家一共生了三个女儿,陈香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得到的宠爱自然要比姐姐多一些,"别人都说我像个男生!"对于自己的性格陈香这样形容.  相似文献   

6.
贝克·希伯来是英国西约克郡一个普通的小男孩,父亲是一名汽车修理工,收入微薄,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因家境贫寒,一家三口一直租房居住。2011年,6岁的贝克向父母提出学画画,并说要用卖画的钱为父母买房子。父亲以为他开玩笑,顺口道":我可没钱为你请老师。"贝克说":我不要老师,只要你们能帮我买些画笔和颜料,还有几本画册就可以了。"父亲半信半疑地问":凭这几样东西,你就能成为一名画家,就能为我们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通过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课文的学习难点是: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针对文本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  相似文献   

8.
姜昆武、徐汉澍二同志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远游>真伪辩》一文,从《远游》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两个大方面来论证《远游》为屈原作。姜先生的父亲姜亮夫先生加了附言,极力推崇说;“从语言角度来肯定《远游》与骚章各篇在语法、词汇、用韵等方面的一致性。这都是强有力的说明,可以为世人解惑。”文章发表十多年了,其后虽有人作文说《远游》  相似文献   

9.
<正>父亲胡光福,1936年出生于桂东县寒口乡秋里村,1956年应征入伍,1959年退役后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作,1961年回乡务农。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大我们兄妹五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偶尔到子女家中小住,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桂东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永远也离不开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一个人砍柴、种菜……过着清静、孤寂的日子。2005年,我有了一架自己的照相机,开始为父亲拍照。十多年来陆陆续续拍了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父母在,不远游!"到了清代《弟子规》里,还给我们晚辈定了行为准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父母喊你呢,你必须马上答应,父母叫你去做的事,你绝对不能犯懒不做;出门去哪里,必须要告诉父母,回家后必须马上面见父母,把出去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一下。当然,温情脉脉的唐诗里也说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么多先人贤人诗人的谆谆教诲之前站出来吐父母的槽,似乎有些冒天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成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从四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权威、服从"对比"民主、平等";"彰显父母意志"对比"体现个体价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比"游四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比"个人利益至上"。美籍华人如何在多元文化杂糅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自身身份,重拾自身传统孝文化记忆,不断努力寻求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上对比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每当想念父亲,三座长长的房屋就像三列小火车从记忆深处呼啸而至,车上有父亲、母亲、姐姐、哥哥,还有我。在我有记忆之前,我们家没有房屋,父母先是带着姐姐,而后又添了哥哥,到处租人家的房屋。父母租不起整幢的房屋,只能租一个偏僻暗窄的小房间,全家人合睡一张床。我出生之后,一家五口挤一张床。夏夜,父亲热得睡不着,就坐在屋  相似文献   

1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14.
好大一棵树     
口当跑尚跑尚女儿午睡时缠着要我讲故事,我的思绪就自然而然地把她领回到20几年前,那段曾经被我遗忘了的记忆的角落,那里记录着父母为我们营造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录着父母日渐逝去的光华和青春——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一条两米半的土坑上。父母睡在炕的两头,把我们三个“宝贝”夹在中间。每晚夜色渐黑,父亲就打开他的故事库。虽然总是老掉了牙的故事,父亲却从不厌倦,无论下班回来有多累,也总是讲得绘声绘色。直讲到他“囊中羞涩”地问:“太晚了,明天再讲好吧”我们已昏昏沉沉没有了回答的力气。梦寐中,总能隐约听见父母…  相似文献   

15.
1995年6月,我应邀到北大参加一个国际性的文学研讨会,住在北师大家中,顺便照顾父母起居,以弥补父母在而我远游的过失。虽然只有十几天,也“慰情聊胜无”了。遇上谢纪锋兄,向我催要为父亲80岁生日《祝寿论文集》写的稿子。我回答说:“已写了一半,回家后一定尽快写好寄来。”6月24日会议闭幕,我当天下午起飞回到西雅图。时差稍稍缓解,我立刻动手写该文的下半。谁知天有不测风云,7月2日接到家中电话,父亲突然离我们而去了。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映子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在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文章的学习难点是: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针对文本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三次对话,进而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麦子     
①父亲打来电话,与我闲聊了一阵,最后问我:“什么时间有空回家看看?”我知道,父亲是想他小孙子了。父亲住在乡下,与我们相距30多里路,可是因为乡下的道路崎岖,仿佛相隔很远。很多时候,妻与儿子都不想回乡下,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星期天,一家想在一起散散步、逛逛街,或者陪儿子去动物园玩玩。但是我决定,这个星期天去乡下看望父母,父亲的提醒让我想起已经好久没有回去了。②到乡下父母家时,院子大门紧锁着,邻居五婶告诉我,父母去田里看麦子了。我把行李放在五婶家,带着妻儿一起向后面的麦地走去。父母正陶醉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呢,见到我们,才有些恋…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曾被视为做子女必尽孝道的古训和行为规则之一。当然,现代社会, 生存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为了生存和事业不一定能遵守不远游的古训,所以尽孝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当然,儿女对父母尽孝是放之各种不同文化而普遍遵守的伦理,其基本道理也在于乌鹊反哺。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却忘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另一种含义,如果一个家族有长寿的老人,他们不仅决定着这个家族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个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信息现代化的时代,很多人早已不写信,我们一部分初中生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写过信。当今社会,父母教育孩子读书成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相信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同感。他们除了管我们吃穿住行以外,还要关注我们的学习、思想,可以说为我们操碎了心。但我们很多人并不理解父母的这片苦心,只知索取和享受,不知回报和进取。下面这封信,是一位"辛酸父亲"写给上大学的儿子的,不知你读了之后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20.
木匠的儿子     
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怜”字,道出了父母爱子女却常常不被理解的千万声无奈的感慨。然而,当我们读到这几篇从父母角度写亲情的文章时,我们还是被深深感动了,并对这几位父母以及全天下的父母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能说,让儿子去割草挣钱就是不爱儿子吗?让女儿在厨房丁零咣口当就是不爱女儿吗?特别是那位以流血换取儿子学琴积极性的木匠父亲,在废墟中以手挖掘营救儿子的执著的父亲,更让我们在唏嘘与感慨中肃然起敬。好好爱你的父母吧,无论他们采取怎样的方式关注你的成长,他们的苦心和付出都是最无私、最可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