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自由观经历了从本体论的自由观向认识论的自由观的演变过程,对此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评价,并强调萨特的自由观最终未能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康德将自由最终确立为自由意志,认为真正自由的人是不受感性干扰的“理性人”,于是,康德自由观体现为一种唯意志论和禁欲主义的不自由。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和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开自由之谜的钥匙———劳动,从而使自由具有了现实性,开辟了人类通往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不幸福。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向社会贡献智慧,劳动幸福需要通过劳动自由和劳动权利两个属性得到展现。因此,只有剔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改变劳动不自由状态。劳动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劳动者在劳动纪律范围内享受的自由,并在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建构科学的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完成从“现存”到“现实”的转化等向度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一结构的论证框架奠定了基础,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则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马克思在实践哲学领域提出了诸多变革,他彻底扬弃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实践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以"劳动"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依旧遵循了"实践-自由-本质"的论证框架。  相似文献   

5.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不像前辈思想家那样将自由看成是一种政治性原则,而是从自身的时代出发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社会性原则,认为社会的专制远胜过政治的压迫.由此,密尔对自由作了新的理解,将之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合法使用.其目的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免遭社会的侵害,捍卫个性和社会的多样性.通过呼吁个人的自由,密尔将政治的自由转变成为了社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从平面、静态的结构层面来理解和谐,往往流于在知识论层面维系人、自然、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平衡,它极易演变成一种观念上的权谋之术,从而遮蔽了和谐本身所应具有的生存论的底蕴.从怀特海过程思想出发,结合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等概念的理解,可以实现一种从结构和谐到过程和谐的视角转换,如此一来,和谐就意味在冒险、创造、激情中造就具有强烈经验值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自由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是自由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包括: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自由是个体与全体共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自由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从意志到自由意志,不仅为“道德”奠定了基础,也为“立法”确立了依据.康德的实践理性不仅仅是关于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关系到法权思想的确立.意志自由不是行为的无约束,它受道德律的制约,是对道德律的遵守;受“法”的强制,是对“法”的尊重.康德的“德”法”双重关系的统一,对现代道德现与法治观的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抵御共产主义理念所遭遇实证化的阐释误区,有学者提出应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定位于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本文经过考察后认为,这一做法不可避免会导致如下“后果”:首先会消解掉马克思哲学探索社会现实总体这一根本主旨;其次会掩盖了马克思与康德对“人作为有限存在者”的理解差异;最后则抹煞了共产主义观念与康德调节性理念在“超越性(理想)”意涵上的不同.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并不能看作是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自由是现实的个人创造历史的自主活动;个人自由的实现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一致的;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根本的条件;自由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的解放即异化劳动的扬弃;自由王国的实现必须以必然王国为基础;科学和艺术是自由活动的典范;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包括 :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 ,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 ;自由是现实的个人创造历史的自主活动 ;个人自由的实现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一致的 ;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根本的条件 ;自由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的解放即异化劳动的扬弃 ;自由王国的实现必须以必然王国为基础 ;科学和艺术是自由活动的典范 ;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验自由阐明自由的可能性,实践自由阐明自由的实在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其论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根据《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III,从意志与道德律演绎自由的实在性;第二条路径是根据《实践理性批判》,从“理性的事实”演绎自由的实在性。就两条路径之间的关系而言,学术界还存在争论,认为前者是个失败的论证,后者为弥补论证失败而作。但论证的两条路径是相对独立的,只是前者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进行论证,后者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去论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简要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分工理论的历史缘起、发展演进等,通过对分工思想的深入阐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完善社会关系,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手稿》是马克思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其中"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包含着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第一次以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因此,对马克思《手稿》的哲学美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看,工匠精神不仅是追求卓越、独具匠心、求真尚美、自由创造的工作精神,也是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相结合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消解劳作性劳动所带来的自由意志丧失、精神世界枯萎、生存状态异化等问题,促使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获得劳动意义。所以,应当大力宣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指导劳动生产、劳动过程,消解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家们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在物质生产领域商品交换形式的基础上论证普遍的自由、平等,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入手,论证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德国哲学家们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以抽象的伦理道德实践的方式论证人人自由、平等,把政治国家作为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从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用物质生产关系说明交换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揭露了阶级利益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普遍自由、平等的虚假性.商品交换存在于受人类生存必然性制约的物质生产领域,属于必然王国,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人平等享用自由时间的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提出来的,它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体现了向唯物史观发展的趋向。而《神圣家族》的美学思想则接近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