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跳水》(五年制第八册19课、六年制第十册13课)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该着力研究的地方。为此,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进行了以下的训练。 (一)从整体出发,一开始就研究把握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跳水》(五年制第八册第19课)是一篇生动、有趣,并且略带惊险的记叙文。它叙述了一只猴子戏弄一个12岁的孩子——船长的儿子,直到孩子处于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境地,船长果断而巧妙地解决问题的经过。《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写道:“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里特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风平浪静”。“风平浪静”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为匠心。对全文来说,可谓是举足重轻。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聚集在甲板上拿猴子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显然”“不然”造句。 2.能根据课后提示调整段意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懂得遇事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要当机立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以及船长急中生智的重要作用。 基本教法:变序法。  相似文献   

4.
抓住联系理解内容——《跳水》教学建议□哈尔滨市南岗区教研室刘颖姣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跳水》一课的重点训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5.
一、全面认识课文的主题思想 《跳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有的教师这样概括: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好好想一想。这些事能不能做,应该怎样做,千万不要任性,把自尊心变为好胜心。否则,就会在逞强好胜心的支配下,走上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跳水》是一篇讲读课文 ,重点是弄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猴子、孩子、水手和船长之间的联系 ,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又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文中“四笑”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一、抓“一笑”看猴子与水手的联系———故事的起因“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做出鬼脸 ,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引导学生读中理解 :人们已经环游了世界 ,没有工作负担了 ,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 ,水手们兴致勃勃地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一笑 ,猴…  相似文献   

7.
《跳水》     
《跳水》是一篇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讲读课文.它通过船长的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挂到桅杆上的帽子而遇险,最后在船长的命令下跳水获救的故事,赞扬了船长的沉着机智,也善意地告诫了孩子不要任性逞强 。  相似文献   

8.
《跳水》     
《跳水》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这样故事性强的课文,了解其内容是不很困难的;但要他们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就不很容易了。板书就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而设计的。随着课文的讲读,首先以  相似文献   

9.
马刚  李萍 《湖南教育》2006,(3):27-2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唱过一首儿歌《小白兔》,今天咱们再唱一次,好吗?(师生拍手齐唱儿歌)今天,不但可爱的小白兔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可爱的小灰兔也要来呢!大家欢迎吗?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唱过一首儿歌《小白兔》,今天咱们再唱一次,好吗?(师生拍手齐唱儿歌)今天,不但可爱的小白兔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可爱的小灰兔也要来呢!大家欢迎吗?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师:这一天,小白兔们和小灰兔们要进行一场劳动大比武,比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队拔的萝卜、采得的蘑菇多.它们正为找裁判发愁呢,我们给它们当一回裁判怎么样?(生大声:好)要当好裁判必须集中注意力,把它们每一队拔了几个萝卜、采了几朵蘑菇数…  相似文献   

11.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关系。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文章的段落”。如何在本文中落实这一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对段落之间联系的了解与认识,无疑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 (一)从课后问题切入,理清脉络,初知段落  相似文献   

12.
《跳水》一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 ,找到这些事物之间联系的切合点比较困难 ,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把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搞清楚 ,我设计了三步教学。一、从课题逆推首先请学生齐声朗读课题两遍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文中人物及猴子名称。师 :谁跳水了?(孩子)为什么跳水?(父亲用枪逼迫他)他如果不跳水呢?(会摔在甲板上 ,有生命危险)孩子当时在什么地方?(桅杆横木上)他为什么会在那上面?(猴子把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跳水”     
陶鼎 《红领巾》2009,(10):26-27
暑假(shu ja)里,学校要举办夏令营(xia ling ying)活动。我凑(cou)到妈妈的耳边,轻轻地说:“妈妈,我也想参加(can jia)。”妈妈同意(tong yi)了。于是,我这个“小跟屁虫(gen pi chong)”就蹦(beng)蹦跳跳加入了夏令营的大部队(bu dui)。  相似文献   

14.
“快快快,快点把孩子吐子里的水挤出来。”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后,只见一位水手把孩子平放在甲板上,把手放在孩子的腹部,用力地摁了两下,一会儿,水从孩子的嘴角流了出来,孩子就醒了。他的眼睛微微地闭着,嘴巴半张着,脸色非常苍白,衣服全都湿透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急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并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3.理解重点词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4.学会生字,新词,运用“显然”、“不然”造句。教学重点: 1.能按事情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 2.正确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1.关联词语“因而”“只要……就……”、“即使……也……”的作用。 2.为什么用《跳水》做课题。教学时数:两课时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理解课文,质疑问难,讲读一二段及第三段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讲读第三段剩余部分及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导造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前半部分,进行词句段训练。  相似文献   

16.
教师出示例题:48 35师:这道题,用口算的方法怎样算?把你们各自的算法在小组里说说。生1:我是先算48 30=78,再算78 5=83。教师板书生1的算法。生2:我是先算40 35=75,再算75 8=83。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生3:我是先算40 30=70,再算8 5=13,70 13=83。生4:我可以倒过来,先算8 5=13,再算40 30=70,70 13=83。生5(急切地说):我的算法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先从35里面分2给48得到50,再算50 33=83。教师兴奋地板书:48 2=50,50 33=83。生6可能受到了生5的启发,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我还可以先从48里面分5给35得到40,再算40 43=83。老…  相似文献   

17.
郑昕 《考试周刊》2012,(86):34-34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专业性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离开各专业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教学应该结合各专业进行。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取舍、重难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学业评价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动力、更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水手们勇敢地跳进海里,在短短的40秒钟内,就救起了那个孩子。当孩子上了甲板时,他正昏迷着,也许是吓着了,也许是呛着了……整个甲板上再没有笑声,有的只是严肃与沉默。孩子被抬进舱内的床上。他慢慢地睁开了眼,蒙眬中看到围在自己床边的一张张焦急的面孔。他读懂了水手们焦急的心。“你终于醒了,可把我们吓坏了!”“这下好了!”水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孩子也露出了笑容。这时,虚掩的门缝里露出一个熟悉的小脑袋,它是只猴子。此刻,它没有龇牙咧嘴,而是撅着小  相似文献   

19.
说“跳水”     
赵娟 《语文知识》2004,(6):21-21
目前,“跳水”一词在媒体上频繁亮相.用来指商品价格等的大幅度下降。例如:  相似文献   

20.
《跳水》生动地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外国帆船上的一件有趣而惊险的事。故事由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引起,围绕“逗”和“追”展开情节,扣人心弦。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通过因果、承接等逻辑关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质疑课题,以学定标质疑课题,以学定标,改变过去以教定标、定学的做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教师可问:看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