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成语(词语)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使用时若不留心,便会造成失误。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1.不率众望与不负众望1不单众望]卒:使人信服。不为众人所信服。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例:凡能无愧“主编”这一个人羡慕的称呼的人,必须是在某些领域造诣较深的不率众望者。句中“不率众望”应改为“不负众望”。2.不厌其顿与不胜其顿呼厌其烦]厌:嫌恶。不嫌烦琐费事。【不胜其烦]事实烦琐,叫人受不了O例:课堂上老师不胜其烦地给我们讲解这个问题,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句中“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3目不…  相似文献   

2.
一位精于运筹、素质高超的校长,在治校上应当时时、处处、事事做到:掌权而不专权、严格而不严厉、果断而不武断、宽容而不纵容、重用而不利用、放手而不撒手、严谨而不拘谨、心服而不压服、全面而不片面、主动而不被动……。一、掌权而不专权:“掌权”代表的是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3.
4.
派斯吧     
派斯博士:咳咳咳,3月3日是“爱耳日”。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朵和眼睛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必不可少,但又十分娇嫩……淀粉甲:最近总感觉听不清楚爸爸妈妈说话,自己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好大。看起来像是在吵架,好苦恼……(派斯博士:嗨,你抢我的话了!)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6.
一字之妙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章剑和 《高中生》2009,(5):69-70
小菡今年读高二,成绩中等。她为人比较内向,跟同学、老师交往很少,所以她从来都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她常常会因为被忽视而感到有些愤怒。当然,她更加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讲什么话。但是,即使离陌生人都远远的.她内心也常常涌动不安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改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都用这首儿歌来教孩子,且市面上的儿童读物内也用大字赫然套色印着这首儿歌。有一天,我正领着小朋友们起劲地念着,突然一个孩子冒了一句:“松鼠是小动物,不可以随便打。”我听了心里一惊,脑子里一闪念:是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带着孩子们到野生动物园体验和动物相处的乐趣……这首儿歌虽然耳熟能详.但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连孩子们都意识到了。而且当前,“老虎”在野外生存的数量越来越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毋庸说“打老虎”了;松鼠虽说多一些,但同样需要关爱和保护。试想如果有一天松鼠被消灭之后,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念?显然,这首儿歌已不再是适宜的教学内容了。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妙     
校园广告栏上张贴了一则“启事”,上面写着:“由于匆忙,今日本人不慎丢失手表一块,有拾到者,请到4号楼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学生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但说的这些话都符合规范吗?换一个场合他们还会这样说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一些场合不会说话,或者说得不好,说明说话训练不到位。俗话说:“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让人跳。”由此可见说话训练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说话教学,让学生学会说话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给学生的话匣子充充电,不只是要提高其说话的能力,还耍使其掌握说话的技巧,让学生不仅想说,还要说出门道来,这才是我们说话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字之力     
~~一字之力@谈芳波~~  相似文献   

12.
一字之隔     
一次回忆,就有一次经历;一次经历,就有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就会引你走向光明。不信,你瞧我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工     
北宋年间,京都汴梁有个爱诗的陈舍人(官员),得到了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由于这本书经过辗转流传,保管不善,当中脱落了不少字句。当他读到了《送蔡都尉诗》时,发现在“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  相似文献   

14.
一字之改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节内容时,为了使表象在解题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我让学生总结出“一看(看清条件弄懂问题)、二想(立体图和长宽高数据的位置)、三列式”的解题步骤。但是,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学生列式的错误率仍然比较高。如“一个长方体,长  相似文献   

15.
1949午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大喜日子。那一天,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份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试举几例,以飨读者。增一笔画,化大为小。清代有个江洋大盗,经常作案。有一次案发,被人告到官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有个秀才叫赵旭,京城会考得了第一名,眼看就要成状元了。不料,宋仁宗在审阅他的试卷时,认为文章中错了一个字,因为他把“具”字写成了“貟”字,便要取消他的状元资格。赵旭赶紧为自己辩解说:“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后者只是简写了一画。”谁知宋仁宗却十分不满地责问道:“倘若‘口’与‘厶’相通,那么,在上头‘兄’与‘允’相通否?在下头  相似文献   

18.
一份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的功夫非常重要。一篇作品,因一字之易而使全篇“顿时生色”的例子,古今文坛比比皆是。据《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当时一位诗人郑谷读后,认为“数枝”的“数”字用得不太好,因为既已“数技”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显出“早梅”的意思。齐已听了,连连点头称是c《蠖斋诗话》记载:元代诗人萨无锡有一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是阳钟”.这句诗在当时很有名,但山东一位老绝不以为然,萨天…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08,(11):54-54
1930年5月,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中原大战,双方使用的兵力都超过百万。当时,冯、阎为了联合讨蒋,双方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不巧中间出了偏差,冯玉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