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魏嵋 《理科考试研究》2004,11(10):39-40
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在求解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物体组问题的过程中,若能转换角度,从整体思维出发,巧妙地将相互作用的物体组(系统)视为单个物体,动量定理也适用,这时系统所受外力的冲量之和等于系统内各物体总动量的变化量.对系统若能妙用动量定理不仅能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的感官教育就是使幼儿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学习使用和保护感官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从而能比较完整地、准确地感知事物。如让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见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比较出物体的长短、大小等;耳朵能听见各种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比较出声音的好听与不好听、高与低、强与弱;鼻子能嗅出各种物体散发出来的气味;舌头能品出甜、酸、苦、辣、咸等味道;手可以触摸出各种物体的软与硬、冷与热、光滑与粗糙,能掂出物体的轻与重等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光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3D打印相关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设计了基于激光三角法的三维轮廓测量系统。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步进电机驱动旋转靶台使待测物体做360°旋转,工业相机采集线激光器照射到被测物体的反射光,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和滤波预处理、极值法提取激光线中心、点云坐标计算等处理后获取被测物体三维轮廓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获取被测物体三维轮廓,测量误差小于±0.5mm。  相似文献   

4.
光学作为物理学一个分支,而它的前沿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近30多年来,光学在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上都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发生了三件大事:(一)1948年出现了全息术,它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全部信息:振幅和位相,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象,并能显示物体的精细部分.(二)1955年,第一次提出用光学传递函数来评价光学系统成象质量的概念,这些概念后来又发展成为信息光学.(三)1960年,诞生了新型光源——激光器,它产生的光单色性好,相干性好,而且亮度高.激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使光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促进了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的复兴.这三个方面是经典  相似文献   

5.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正> 力的传递概念,在力学中曾经广泛地使用着。例如,用一根绳子系在物体上,人拉绳子,物体也随着受着一个拉力。按照力的传递概念,通过绳子的传递,将人的作用力,传递到物体上。 我们认为,力的传递的概念,是一个不太确切的概念。 第一,力的传递概念与力的定义不相符合。力的定义是:任何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别的物体作用叫做力。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没有物体,没有物体的相互作用,是谈不上什么“力”的。因此,谈到力时,必须紧扣“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点。人与物体,既然没有直接的作用,那么又怎么能说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7.
生活体验:在用照相机拍摄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像距(即调节暗箱的长度),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通过镜头(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清晰地落在胶片上.提出问题: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眼睛是怎样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呢?猜测和假设:人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物体通过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像距(即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眼睛要将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由于物距的不同,势必是晶状体焦距发生了变化.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选用焦距分别为f…  相似文献   

8.
动力学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其所受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若物体受力作用一段时间,则力对时间有积累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则力对空间有积累,使物体的动能或其它形式的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它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如果有压力(或拉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任何物体发生形变,硬度不大或比较松软的物体受到压力或拉力后,形变效果非常明显,很容易观察到,但力是否可以使非常坚硬的物体也能发生形变呢?  相似文献   

10.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它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如果有压力(或拉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任何物体发生形变,硬度不大或比较松软的物体受到压力或拉力后,形变效果非常明显,很容易观察到,但力是否可以使非常坚硬的物体也能发生形变呢?  相似文献   

11.
此课属于观察实验课,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磨擦后能带电,带电物体具有引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本教具的特点是利用水的浮力使发声器完全独立地悬浮于水中,无需借助细线等物体的支撑或悬挂。如果在教学中发声装置用其他物体悬挂,悬挂物本身就能传播声音,因此学生常在此产生质疑,本教具(如图1所示)便突破了这一困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打标机凭其无接触、无切割力、速度快等优点逐渐代替传统的打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精度及美观的需求。设计利用PC上位机解读图像,通过串口与下位机Cortex-M4 K60通讯,控制XY轴的步进电机以及LD-E405G68激光头的运动轨迹进行打标。综合了激光技术、嵌入式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激光打标能在多种物体表面上,刻出字符、图案,精度可以在微米量级内调整。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高精度的激光标记。  相似文献   

14.
<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一点说,力就是"推"和"拉"的作用。力的概念最初是从人体用劲使肌肉紧张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其实,不但人能够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运动或静止,变快或变慢;力也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如伸长或缩短,弯曲或变直等形变。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把橡皮筋的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前车架上。将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橡皮筋就会缠绕在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车轮就会转动。使车轮转动  相似文献   

15.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教具的特点是利用水的浮力使发声器完全独立地悬浮于水中,无需借助细线等物体的支撑或悬挂。如果在教学中发声装置用其他物体悬挂,悬挂物本身就能传播声音,因此学生常在此产生质疑,本教具(如图1所示)便突破了这一困惑。特点:利用浮沉子原理使发声器悬浮于水中。用途:适用于小学科学声音的传播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1.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答.由物质的结构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又有脱离原子核的吸引成为自由电子的倾向。在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中,使某个物体的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而离开原子。这些电子有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从而使两个物体都带电。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高中力学的难度,现行《教学大纲》已将“正交分解法”取消。但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物体受三、四个力的问题,仍然介绍“正交分解法”使得教学混乱。笔者以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简化物体受力图来处理多力问题,这样既能使思路清晰,学生又能愉快接受,觉得效果良好。兹举几例分析如  相似文献   

19.
在选运动物体为参考系时,研究对象相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等于研究对象对地的速度减去运动物体对地的速度,可求出相对位移、相对加速度等物理量.对两个相对地面都运动的物体,若选其中一个为参考系,就能转化为只有一个物体运动的问题,从而可简化求解.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与动画融合的优势1.直观性强 ,提高兴趣动画与建立在拍摄真实景物基础之上的活动影像相比 ,更能准确选择形象和动作加以表现 ,更能有效地去粗取精 ,更能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和关键动作。动画能分解重叠物 ,使物体各部分形象及其相互关系完整、清楚地呈现出来 ,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内部状态及与外部的联系 ,即从内外两部分同时表现。动画能用夸张、比拟、想象和象征等各种假定性的形象 ,化虚为实 ,使抽象概念或难以理解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 ,从而以形喻理 ,深入浅出。2 .突破时空 ,富有特点动画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