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懂事"是对儿童成长中外在表现的最直观评价,隐含着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期待。这种教育期待虽有重要意义却并不美好。儿童在这种期待中"被长大""被成人",往往令其在自我建构的关键阶段被迫转向"随和",使之成为教育活动的附属品。化解"懂事"教育的此种隐忧,需要以不抑制儿童的天性为基本前提,用儿童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让其明白事理,学会判断,使之在被理解、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教育氛围之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2.
儿童,由于他们知识经验少,对外界缺乏判断力、思考力,所以外面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极容易囫囵吞枣地接受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成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成人的暗示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待暗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每个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暗示之中,人的行为在暗示中形成、发展,儿童形成什么样的言行、品德,很大程度上是受受到的暗示作用而形成的.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暗示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儿童,由于他们知识经验少,对外界缺乏判断力、思考力,所以外面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极容易囫囵吞枣地接受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成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成人的暗示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待暗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每个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暗示之中,人的行为在暗示中形成、发展,儿童形成什么样的言行、品德,很大程度上是受受到的暗示作用而形成的。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暗示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暗示的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  相似文献   

4.
童年禁忌是成人社会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价值期待所建立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制的统称。禁忌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成人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童年与禁忌是共生的关系,禁忌一方面推宕着童年,另一方面又催熟童年。由此可见,成人对儿童设置的禁忌本身是矛盾与割裂的,导致延长儿童的童年以及希望儿童早日成熟的矛盾与割裂,使得童年的历程充满了冲突与痛苦。童年禁忌本质上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训,集中体现着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纠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美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关于3岁一4岁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的比较,发现我国《指南》强调成人如何积极主动地为儿童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华州指南》强调成人的协助和指导是在儿童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早期教育要很好地协调社会期待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中的肯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认可,赞同;否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不满,反对(一切体罚、变相体罚不列其内)。长期来,对肯定评价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效果是一致推崇的,而对否定评价却众说不一,分歧较大。为检验否定评价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下述研究。一、研究目的: 研究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在转变幼儿的非成人期待行为,形成期待行为中的作用。二、研究对象: 经过诊断性测试,把不具有成人期待行为(把好东西分给别人)的幼儿园大班100名儿童作为被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在这里展示,儿童的话语在这里张扬……这又是一个成人的世界——有关成人教养儿童的种种困惑、成人对待儿童的种种"劣迹"以及成人关于儿童的种种思考都在这里凝聚……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应该用有别于成人心理的童心去鉴赏和体会原作,然后根据儿童心理、认知和审美等特点以及儿童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群体的语言学习者在生理、心理和认知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外语或二语时各有优势。儿童有习得外语或二语的潜能,最突出的是儿童能够习得具有目的语母语者一样的发音;青少年拥有较好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和敏感的超语言意识;而成人的记忆能力特别强,也很容易注意到语言的形式特征。我们可以期待儿童在玩中习得更多的外语,然而对成人而言,我们可以适度地使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外语或二语学习。语言教师应当对所有因素进行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用稚拙颠歪的线条,拼接成似是而非,甚至莫名其妙的形状时,成人难以读懂,而幼儿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汽车,这是爸爸,这是房子,这是小河……”,成人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儿童绘画中的童趣,即幼儿眼中的真实世界。因此,我认为引导儿童以童心作画,体现儿童的童趣是儿童绘画的生命。一、儿童绘画的特点1.儿童画与成人艺术创作有本质区别。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儿童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成人艺术创作是在一种观念支配下,在技法和表达上刻意追求;儿童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儿童画表现出来的为成人所称道的趣味…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与儿童既蕴含了年龄的差异,也关涉着经验的悬殊,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旨趣。在成人文化的视野中,儿童是想象的,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儿童是一个想象家。然而,在儿童文化里,想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想象,怎么想象,却有着大异其趣的解释。儿童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儿童的解释和成人的解释,其间的种种差距也正喻示着我们:尊重儿童文化,尊重儿童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这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12.
威廉·华兹华斯曾提出"儿童乃成人之父"的骇俗论断,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华兹华斯对儿童、成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儿童对自然的虔敬、关爱,是成人认识和感悟自然的本源;儿童从自然中领悟的智慧,是指引和扶持成人的真理;儿童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榜样。"儿童乃成人之父"蕴含着华兹华斯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成人拥有自己的童年经验,但这经验并不能直接促成成人对儿童此在经验的理解,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儿童此在的童年体验当中,同时要认识到不可能从生命建构上反客为主,成为儿童童年的所有者这一现实。在这一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成人的童年与儿童的童年存在着不同的对话方式——零对话、成人主导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对话,而不同的对话方式带来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结果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育文化往往建立在成人对儿童的优越感的基础之上。这种优越感假定:儿童生下来就像一张可任意涂抹的白纸或一只有待填塞的空瓶;成人是儿童之师,儿童成长的目的就是要学做成人,向成人看齐。本文对这两个基本假设的虚妄性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指出教育是一门与人的"内在天性"及其"生长法则"合作的艺术,成人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地塑造儿童;成人并不事事处处优越于儿童,在某些方面,成人应当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作为一种教育态度的"谦卑"。论文认为,谦卑不是成人在儿童面前故意摆出的一种低姿态,而是人之为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5.
欺负行为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对教师与家长这两类成人群体对小学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1)关于儿童在学校受欺负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其中,教师与家长关注程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当儿童受到欺负后,向成人求助的比率较低。(3)关于儿童在学校欺负他人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18世纪末,在欧洲,成人对儿童及其心理的认识发生了极大转变,他们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甚至与青少年不同的个体。这是近300年里占主导地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这种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著作问世。随后,儿童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一些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19世纪出现了大量的婴儿传记作品。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对  相似文献   

18.
美国音乐早期教育有以下几种观点,简略介绍如下: 第一,音乐早期教育应着眼于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感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而不是追求艺术上的演出效果。他们认为,让儿童参加音乐活动是为了把快乐和对音乐美的享受带到儿童们的生活中去。成人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引导儿童欣赏音乐而不是期待成果。唱歌舞蹈是创造性艺术,在幼儿园,应着重于让儿童有音乐体验,任何表演的要求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9.
对成人而言,其生理、心理都已趋成熟,并在家庭和社会上承担多种角色,因此,成人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这就决定了成人对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是合乎道德的、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是违背道德要求的,意识比较清楚。总言之,成人的学习行为都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儿童则不同。由于儿童身心尚待发展,角色比较单一,是非判断能力尚需提高,因此儿童的学习行为有些是属于非道德行为的,这和成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对成人学习道德研究也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儿童与成人不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这就决定了施行家教时要讲究与成人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把用于成人的一套方法搬来用在儿童身上。为此,陈鹤琴概括了儿童的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