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单、直接、完全地归结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地说明主体观念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还必须从主体本身入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建构过程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认识的能动性以如实反映为基础。认识的能动性不能超越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必须服从客体,必须服从认识的客体性原则。认识过程中的选择、重组、建构等具体活动必须以如实反映为基础,以如实反映为准则。本文认为,在现代认识中主观的作用日益加强,对某些具体的高深认识的产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否认深层次的实践的基础作用、决定作用。现代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如实反映为原则,以主观为重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能动的辩证的复杂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能只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认识的辩证过程也不能只看到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不同的主体的反映也是不尽一致的。所有这些,还必须从认识的主体方面去追寻原因。认识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对认识主体的研究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本文只着重对个体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主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常在理论上把统一的认知结构区分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所谓主体认知结构就是主体以观念形态把握客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主体认知结构的理性因素是指主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用于反映和加工客体信息的认识子系统。它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对主体认知结构中的非理性因系的概念及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非理性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除了理性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非理性因素是一个内涵宽范、边界深远的范畴,又是在理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6.
主体能动性是认识论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巴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从唯心主义角度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了“自我”的构造作用及客体对主体的依赖性。皮亚杰则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借助大量心理实验资料提出了认识是在“活动”中主客体双重建构的理论。二者对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探讨有相同的地方.但又存在着诸多分歧。  相似文献   

7.
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人,人的大脑)对客体(客观外物)的描述和再现,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来自于客体信息的观念的把握。然而,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和把握,或者说使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联...  相似文献   

8.
班级管理主体是指从事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委都是进行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班级管理主体的特性基本表现为能动性和教育性。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是指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知并教育管理班级客体,实现设计的质量标准的主体特性。具体而言,就是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自主地、主动地认识班级管理客体变化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以便提高教育效率和管理绩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不在于摆脱班级管理客体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特征的展露,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高等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教育客体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学生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使教学适合学生主体的思想特点及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写作创造进程中,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各自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确证。同时它们在写作活动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写作的这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情感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主体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的“主观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情感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且显示出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在认识论上主要有三个不同以往的思考:其一,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使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这个观点还延伸到社会科学中;其二,认知神经科学提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主体(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其三,建构主义认为,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建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似乎在超越二元论,物质和意识可能统一在神经元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①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既要对客体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进行认识,又要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认识。前者称为认知过程,后者称为评论过程。认知和评价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不能包括评价。因为认识要掌握的是评价的客观内容,越是远离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反映的内容才越真…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识史表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也要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视角:认识自己的自然生理活动,认识自己的社会活动,认识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动,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能力和本质。这是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的自我认识。本文中主体自我认识这一说法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14.
《辞海》对“主体”的解释之一为 :哲学术语 ,同“客体”相对 ,构成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 (人 ) ,客体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主体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 ,如何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长期以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知识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及其设计的活动是帮助主体认识客体的中介。然而,主体(学生)对客体(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镜像反射,需要经过主体(学生)认知结构进行过滤、加工,同时还需要学生情感态度的配合,这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学生认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好中介作用。下面,以"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  相似文献   

16.
儿童从母腹中降生下来,就开始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而这种关系表现在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人的认识过程中。我们知道,认识是二重反映,认识不仅反映外界客体,而且反映主体自身。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的反映乃是从事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主客体的分化是人类智慧的立正开端。而这种分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人认识自己。在主体对自己毫不认识的情况下,不要说深入事物本质的理论认识,就是日常简单的知觉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我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距离观察一个物体,但我们并不把它看成是不同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18.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的把握。在复杂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有许多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客体制约着主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扬弃着直观客体,使之在观念的运动中一步一步向实践趋近,这就使认识运动产生了既扬弃主体的主观性的片面  相似文献   

19.
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主体——实践中的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这种映象涉及两种因素:即摄影机与摄影对象。这就表明了认识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们生活着的世界数以万计的客观实在,并不全都属于客体,并不完全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经常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只有进入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