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尔伯格在理论与现实研究的碰撞下,总结出了一套规范且科学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所反映的特征及规律启示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应遵循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及阶段性特征、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及参与性、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制造两难问题、秉持"公正、民主"的原则,为儿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曾成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对这样一种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辩证分析,吸取其中优秀内容以弥补当前我们德育工作的不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儆效尤,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柯尔伯格创立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将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在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倡导道德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独领风骚.对世界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当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他创建的道德教育体系,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学术界对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性状描述和数量测评较多,而对其作实质性的分析和运用不足的状况,在深入阐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实际,积极吸纳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即"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学说,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道德阶段)的"人生影响"的同时,将这个"合理内核"实际运用于我国高校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并从德育理念创新、学生需求定位、教师角色转换和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思考和构建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方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6,(1):42-45
德育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道德认知学派与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顺应美国社会背景产生的两大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世界德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然对我国的德育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大理论的比较性分析,揭示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理论特色,结合我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整合其有价值的德育思想和具体的德育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大学德育发展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移情理论对当今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移情能够为道德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因素,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图境.德育工作者应借鉴移情理论,改进德育工作.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实现道德情感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James's moral theory, primarily as set out in “The Moral Philosopher and the Moral Life” (in his The Will To Believe (1897)), is presented here as having a two-level structure, an empirical or historical level where progress toward greater moral inclusiveness is central, and a metaphysical or end-of-history level—James's “kingdom of heaven”—characterised by universal agreement on moral content that is likely to be pluralistic, including deontological elements in a broadly consequentialist endeavour to attain the greatest good, by the lights of a variety of moral ideals. This consequentialism of ideal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a straightforward consequentialism that aims to satisfy preferences. The pluralism of moral content is mirrored in the pluralism he suggests at the end of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bout gods. The various theisms will eventually make accommodations to each other in a greater whole, as a Science of Religion matures. The pluralistic pattern in ethics and religion gains strength from an analogy with pluralism in science.  相似文献   

13.
14.
15.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whether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can fulfil the promises that Haidt claims for the theory: that it will help in developing new approaches to moral education and to the moral conflicts that divide our diverse society. I argue that, first, the model that Haidt sugges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urality of moralities—a shared foundation underlying diverse moralities—does not help to overcome conflic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background of moral conflicts can lead to a more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ith conflicting views, but need not contribute to ending conflicts. Second, I show that pervasive moral conflicts should be dealt with on the level of politics. They require a morality of compromising. Third, I examine why this approach does not seem to work in the USA.  相似文献   

16.
17.
"喉舌论"是我国传统传媒体制的一个基本价值支点,从正式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耳目喉舌"到如今"党、政府、人民的喉舌",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新闻实践的发展,喉舌论的内涵也不断演变,各阶段的喉舌论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喉舌论"正在向知情权保障方面逐渐过渡转移,这也意味着我国传媒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道德建设策略理念是道德建设理论、思想,在行为者价值结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的内化,是行为者实际认同、接受、建构的思想、观念。在道德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中,策略理念具有枢纽功能。现实的道德建设策略理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前提、理论前提和事实前提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应主要包括教育改进、宣传拓展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论述代表当代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的价值整合论及其主要内容。对哈特曼区分的三种概念、对应的三种价值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加以论述,并指出该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完整理解道德行为的理论框架。并论证整合是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20.
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关于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从道德观念的角度看,要摆脱道德与经济的二元思维,确立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观念;要克服片面的道德理想主义,确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道德标准;要纠正道德主体的错位,确立人民大众的道德主体地位.集体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联合体,它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面貌;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加以具体分析.在道德建设上,要以道德人格的确立和健全为重心,要着重于公德系统的规范化,要强化和改进管理教育行为的道德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