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中第三段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是这样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配套教参对这一句的解读是:"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对于一路疾行奔赴战场的描写,学生很好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木兰的思亲情怀也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即要弄懂:到底是"爷娘唤女"还是"女唤爷娘"?  相似文献   

2.
从古到今,写诗都讲究“炼字”。读者只要细心品味,一定会发现诗人们对“飞”字是很钟情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飞”这个普通的字眼,一旦进入诗中就好似一枚橄榄,耐嚼耐品。现以中学课本中的“飞”字句为例,作一粗浅赏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过重重关隘和山岭,多么坚强勇敢。“飞”字既照应上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反映当时战事紧迫,行军神速,又为下文木…  相似文献   

3.
木兰辞     
《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似文献   

4.
"飞"这个很平常的字,一旦进入诗中就好似一枝橄榄,耐嚼耐品,韵昧无穷。现以中学课本中的"飞"字句为例,作一粗浅赏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句中的"飞"字既照应上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反映行军神速;又为下文木兰凯旋埋下伏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女英雄这一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6.
晓: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旦:《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夙:《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曙:《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旭: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晞:《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相似文献   

7.
新编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选用了我国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木兰诗》。教材对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十年”的注释为:“‘十年’‘十二年’,情形相同。”即认为“十年”也和“十二年”一样,是泛指众多,不是确数。对于教材中“十年”的这种解释,管见以为有待商榷。第一,《木兰诗》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诗,云:“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句中的黑山即今之杀虎山,燕山即燕然山,属杭爱山脉的一支。此一地点正是靠近当时“据有西至焉耆(西域),东接朝鲜,南临大漠广…  相似文献   

8.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积累运用(22分)1.相信你一定背诵了《木兰诗》,也相信你喜欢上了其中的一些诗句。请你按原文默写补全填空。(8分)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此诗的繁简之妙历来受人夸赞,笔者认为:此诗繁简的中心是紧紧围绕“木兰原本女儿身”这一点展开的。《木兰诗》开篇就反复渲染木兰心中的焦虑,这是全诗第一处繁笔铺叙。木兰的焦虑无非是从军帖上有老父之名,而老父年迈,无力从军,自己又无长兄可以代父从军。这就为全诗叙写木兰以女儿身代父从军埋下了伏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处的繁笔叙写为的是突出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木兰在为此作着充分的准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相似文献   

10.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义”等等,它指的是一种利用上下文的互相补充、呼应而使文义完备,并取得一定修辞效果的表达手段。在中学文言文中,互文,作为一常见的修辞格,从其表意上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前后文互相补充,体现为前后呼应词语的相加。即呼应的a、b组成a b,c、d组成c d等等。例如: ①每至晴初霜旦,林(a)寒(c)涧(b)肃(d)。(郦道元《水经注》) ②主人(a)下马(c)客(b)在船(d),举酒欲饮无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例①中前后呼应的“林”、“涧”与“寒”、“肃”互文  相似文献   

11.
一、特定称谓计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八时叫夕、暮、昏、晚,太阳居天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时叫员。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反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喊时。日久以后便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再以后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出就到了天亮时。例如: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以木兰诗》)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以孔雀东南飞》)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枫桥夜泊》)④鸡鸣外欲…  相似文献   

12.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中“过”意为 …○ ①途径 ②路过 ③取道 ④拜访 2.“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句中“扛”意为……○ ①肩扛 ②抱起 ③两手举起 ④抬起 3.《经籍饕诂》的编排是依据………………○ ①注音字母勹攵冂匚等的顺序 ②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 ③四角号码 ④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 4.大型汉语字典中目前质量最高的是……○ ①《康熙字典》 ②《中华大字典》 ③《汉语大字典》 ④《汉语大词典》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谢”意为…………………………………………………○ ①感谢 ②辞别 ③道歉 ④谢绝 6.“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句中“故”意为…………………………………………○ ①有交情 ②故意 ⑧以前 ④因而 7.“《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其”意为…………○ ①反问吾气 ②祈使语气 ③推别语气 ④委婉语气  相似文献   

13.
“君不见”是李、杜乐府诗中的常用短语,具有起势突兀、警醒读者的作用。看下面三例:(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3)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粗粗看去,这三处“君不见”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放在一句诗的开头,形式是否定的,内容是肯定的,都表达了“难道你没有看到”这样一种意思。但仔细体味,可以觉察其在语气、句式、节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可分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君不见”是七言诗句的附加成分,如果将“君不见”…  相似文献   

14.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远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是互文,即烟气和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和沙地。③“旧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白居易《长恨歌》)“太液”、“未央”是互文,即太液、未央的芙…  相似文献   

15.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中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认为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古语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形式经常表现为:上下两句或  相似文献   

17.
互文是古典诗词中“互文见义”的艺术手法,意即相关的两个句子,用词此有彼无,意义互为补充。杜甫是诗歌完美艺术集大成者,其诗作的铸句艺术是后世诗人的一面旗帜。通过对杜甫几首诗歌中“互文”艺术手法的举例分析,可以领略杜甫铸句艺术中“互文”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秋下荆门 李白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通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_与_对比,后两句是与_对比,用“水北流”来反衬。 ②诗的第_句是全诗的中心,起_的作用。 ③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的影响。与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中的名联: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妒鱼绘,自爱名山入刻中。 ①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川远游时,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明_和_。 ②…  相似文献   

19.
“君不见”是唐代歌行体中常见句式。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君不见”、“君不闻”不  相似文献   

20.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