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珺 《文化学刊》2014,(4):177-184
<正>先贤哲言: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论语·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早将读书求功名利禄的功利性说得再清楚明白不过。其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逐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时读书的这诸多好处,大都是及第来实现的。隋唐以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的唐(?)藏书文库,在唐(?)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日面向社会开库,我在纪念会上即兴作了个“书与人——我所认识的唐(?)先生”的发言。我说,唐先生这个人与书是结为体的,你几乎无法分开他们。以至于,我们同时举行的唐(?)生平与藏书精品展的主题也被定作:“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 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  相似文献   

5.
我曾在一次发言中说过,文化出版界要多做些“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工作。这话虽然在报刊上登了出来,但是我并未设想它会被人认真看待。谁知隔了好几个月,却忽然收到本书编者程裕祯同志的来信,说他因受到“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启发,所以编了这本“普及性知识读物”,并因而要我为此书写几句话。我虽不敢认为事情果真如此,但又感到写一点感想还是可以的。 我收到程裕桢同志来信时,此书正在编写之中。仅就选题而言,似乎此书并不属于“眼睛向下”一类,因为这些选题都很专门,相当高深。因此照我的理解,本书定为“普及性知识读物”,其普及对象当是专业文化人士,甚至包括人们常说的“专家学者”,因为就算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所以读一点“普及性知识读物”也是不为无益的。不过,我认为主要的普及对象,还应该是更为广大的读者。本书究竟能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那就要看它是不是写得深入浅出了。我但愿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以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谈论中国古代文化,曾经热过一阵,现在好象冷了一点;但这不见得就是冷落,更可能是一种冷静。当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向其深处探索的时候,冷静是相当必要的。本书的编写,可能就是冷静的表现。因为就从目录来看,它不是跟着感觉抓到一点现象就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6.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相似文献   

7.
溟北 《文化交流》2003,(5):19-21
一个盛夏黄昏,上海喧闹的西藏南路旁边的一所老房子。沿着昏暗陡峭的楼梯拾级而上,笔者走进了“笔名大王”陈玉堂的家。老人已年近八十,虽然事先已看到过照片,但他的清癯还是令我有些吃惊。“是老乡啊,快请坐”,老人的热情使我很快摆脱了拘束感。 “我住在这里50年了,这个房子差不多也有100年了,据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后代的。这间临街房子,汽车喇叭声不断传来,不过外边再闹,我耳朵听不见。”老人说,“听见也无所谓,还是照写我的书。”这口气颇有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有3000多人的北京人大附中颇有点名气,这不仅因为它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还因为体育活动开展得不错。汤建民老师说:“学生们在课堂里学的多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亲身参与的感性认识在体育运动中是最容易体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培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春末的一天,彭光玺同志将一本厚厚的《中外文化交流博览》赠送给我,并谦虚地说让提提意见。这本书是中国旅游出版社于1994年10月出版的,没想到此书竟有80万字,且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如没有相当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难于成书,足见作者的辛勤。本书的编著者彭光玺同志长期在对外文化交流战线工作。编辑职业的习惯和他对工作的偏爱,使他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又编出了《中外文化交流博览》这样一本书。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正如文化部刘德有副部长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评价的那样:“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