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成莉 《职业圈》2007,(21):44-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营销势在必行.文章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核心营销能力、品牌意识、人力资源及技术创新等不同的角度探析了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营销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机电企业必须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文章分析了机电企业参与国际营销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于洪深 《职业圈》2008,(15):26-28
重视文化分析者成功,忽略文化分析者失败已经成为国际商界的一条定律。跨国企业应该注意克服“自我参照标准”,提高自己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讲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以从中捕捉新的营销机会,创造新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4.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高度集成,与国外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相比具有制度优势,也存在值得我国中小城市反思的建设难题。中小城市不宜复制省级和大城市国际传播中心,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小而精”、市场化、区域联动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5.
重视文化分析者成功,忽略文化分析者失败已经成为国际商界的一条定律.跨国企业应该注意克服"自我参照标准",提高自己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讲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以从中捕捉新的营销机会.创造新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及精确施肥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宗化学农药、化学肥料肥使用量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有针对性的新型农化产品.目前世界上新型农化产品已经进入快速成长和繁荣的时期.文章将结合国外新型农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型农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新型农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治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际法治的战略传播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化我国民主法治国家形象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我国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或设置国际立法、司法、执法等国际法治议题并加速国际法治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成立国际法治战略传播办公室、组建精准传播专项小组、重视网络议程设置等。  相似文献   

8.
国际市场开发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其中民俗文化对企业开发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肯德基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为例,探讨了民俗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传播正处于高速发展进程中,也是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参照美国和英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体系建设模式,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需要强化功能结构体系规划和建设,科学区隔对外宣传、信息公共服务、文化产品贸易和战略性传播等四大功能,避免一套体系承担所有功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和实现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多地启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且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面临地方媒体规模有限、文化壁垒仍存、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挑战与阻碍。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树立全球视野,将打造战略型、创新型、联动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媒体业态融合,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方智慧。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2012,(11):81-F0003
第十四届西湖国际博览会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吸引众多境外交流团队与宾客参与,国际项目精彩多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宾客的热情参与及表演,在西博会中大放异彩。本版选用的照片就是国外宾客在今年的西湖博览会上的几个精彩镜头。  相似文献   

13.
尹伊 《现代企业文化》2014,(18):120-122
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总额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等词汇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电视、网络和报纸上。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概念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差别,研究这些差别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如何顺利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借此推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强国际传播是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应有之义。资源保护与节约、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不仅谱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也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通过推广成功案例、利用国际会议发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等,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内外已经发表数十次重要的对外演讲,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除了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以外,总书记的演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主要国家,以及二十国集团、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其受众范围广泛,既有各国领导人、国会议  相似文献   

16.
吕涛 《职业圈》2011,(35):116-116
煤炭资源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 一、精煤的冶炼存在着一些产品结构性问题。受中国自然条件的局限性和开采技术水平的有限,中国冶炼煤炭产品的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精煤的冶炼市场结构还有一些单一,冶炼精煤销售量在85%以上的东北三省,区域外国际市场的比例相对较小。由于当前精煤价位相对比较高,供求关系将由紧张变为相对缓合;另外,受国家调高钢铁出口关税和国际铁矿石价格高涨以及石油等替代能源的多方面影响,都给精煤营销市场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使得数字平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资源由以往的传统媒体拓展到多平台、多主体,国际传播进入平台化传播的新阶段。面对重建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和利用全球数字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课题。我国迫切需要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深度学习、社交机器人和大模型等突破性技术革新颠覆了国际传播的原有模式,传播主体与用户、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平台与媒介等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塑。智能传播时代,一切物皆可转化为数据,而算法是新的运转规律,对国际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依靠大数据,算法治理能够充分分析、合理预测国际传播效果并预防风险。其不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量化指标,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认知分析、情感分析、社群分析等手段,融合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考量,建构起更加精准全面系统的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和评价体系,进而增益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测定。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社会有关物质、理念层面的国际公共产品提供均难以为继,全球治理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而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世界呼唤新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正立足于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向国际公共产品积极供给者转变,以推动全球治理走出困境、转型发展。对中国而言,积极研发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国际传播的创新。为更有效发挥国际公共产品的全球治理效能,中国各国际传播主体要有强烈的国际公共产品意识,不断完善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布局,确保有效供给。同时,要确保中国可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共情共享,拓宽其覆盖范围。要强化汉语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努力构建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话语体系。加强和创新中国供给公共产品的国际传播,应坚持中国的基本国际战略定位,供给既具有国际融通性、又具有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公共产品,推进全球治理向公平、公正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国际传播范式正在激烈转变,国际传播领域也呈现着新趋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话语等四个维度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演进下的国际传播发生了信息失范乱象加剧、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受众定位逐步精准和传播体系技术占比持续上升的范式转变。也因范式转变,国际传播正在或即将出现新趋势。未来,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治理和深化,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我国在新国际传播格局中提高主体能力、平台吸力、内容引力、传播效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