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990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为观测对象,考察世纪末以来官场小说的精神取向,从中看到官场小说作家在时代发展当中的喧嚣与骚动。揭示作家心灵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为世纪末官场小说作家的纠结心灵留下文字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欧洲新移民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主要包括对文革的反思、对历史文本的戏拟和重构以及以个体经验改写历史的尝试。这一叙事或从个人化和日常化的经验视角,或以消解的反讽的叙事立场,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颠覆和解构。它与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构成了一种承续、互补和呼应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叙事模式的定型及其对小说叙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春秋>、<左传>到<史记>,中国历史叙事模式渐已定型,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国叙事传统中,其结构方式、时间模式、视角形态成为小说叙事的元模式.  相似文献   

4.
潘军在小说中非常注重与读和社会保持叙事的距离,对于这种距离的纯技术追求日渐演变为一种风格。而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潘军向读展示了他写作的智性。距离与智性构成了他叙事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时空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或缺,且二者关系不可分割,呈现出线性一维或非线性多维形态。已有的小说研究成果偏重时间艺术,忽视了空间艺术。其实,空间艺术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中建构地域形象时,创作主体赋予空间丰富复杂的多元内涵:既有对现实摹写的审美积淀,也有对虚构想象的审美发挥,同时,也融入了地域空间隐喻的精神原乡诉求意旨。  相似文献   

7.
"叙述视角"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结构与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运用叙事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叙述视角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意义内涵;不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内容的呈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对叙事视角的探索与运用,呈现了文本形式和故事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敏感。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开始了全新的历史书写实践;历史感成为塑造所有正面文学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入手,具体探讨了历史感所蕴涵的各种因素,从而试图揭示出历史感成为无产阶级洗礼仪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以来深受解构主义浸染的两支批评流派,它们有各自的理论领域同时又相互渗透。本文以二者共同的焦点——历史叙事为切入点,对比考察两支流派各自的理论优势、解构策略和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抒写理想的当代文学的衰落之后,新写实小说通过对冷静、客观、平民化的叙事方法的新选择,将沉重、苍凉、平实、困惑的现实人生纳入小说主题之中,使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贴近平民生活,更真实,更具体,更具质感。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9-54
"红色经典"小说曾创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辉煌。如今,延续和传承着这份红色情绪记忆,在市场和影视改编的强力推动下,"新红色"小说创作也丰富纷繁。"新红色"小说延承了"红色经典"以描写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特色,其中战争和革命的描写是小说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以及作者没有亲历过战场等客观条件限制,"新红色"小说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基础,其衍生出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现,对文本多层次的展开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与"战争叙事"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14.
萧平的小说创作采用充满诗意的回溯性叙事与儿童叙事视角。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充满童趣的少时回忆放到自己的作品文本中,将“此在”当下化。他的小说创作由此呈现了含蓄、蕴藉与从容、节制的美学韵致,显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自传体小说从十八世纪初诞生以来,鲜有研究其叙事聚焦的历时性演变问题。本文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四部西方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修辞叙事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间对比阅读两个维度,分析叙事聚焦与叙述者、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西方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特征,以期丰富自传体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福克纳小说的反复叙事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叙事是福克纳小说独创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与神话方法、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独立的艺术存在价值。反复叙事手法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福音书的影响,福克纳创造并使用这一手法是为了表达他对美国南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认识,强调、突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7.
阿袁小说以华丽的文笔、独特的选材、细腻的心理描写强势闯入读者视野,并获多项大奖,其小说风格有古典之美,有张爱玲小说的味道,属于学院派作家的谱系。本文以叙事学原理来分析阿袁小说的视角、结构、话语和风格等。  相似文献   

18.
《甘肃高师学报》2022,(4):63-67
穆时英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派——新感觉派的“圣手”,率先领悟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人的异化、孤寂感、漂泊感、失落感和自我分裂,这就是现代都市个体生存的焦虑体验。他对现代人性的探索回应了“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的呼唤。通过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对当时主流文学的有意背离,以感觉流的叙事结构、语言陌生化、内聚焦和视角转换等方式为现代人性构建了全新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的形成与当时的现实语境和现代市民价值观紧密相关,女性气质的现代市民小说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但同时,这种女性化气质也成为标志现代市民小说的一种文化身份,体现了现代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并从而成为一种可以与主流叙事相抗衡的文学潜流。  相似文献   

20.
穆时英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派——新感觉派的“圣手”,率先领悟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人的异化、孤寂感、漂泊感、失落感和自我分裂,这就是现代都市个体生存的焦虑体验。他对现代人性的探索回应了“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的呼唤。通过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对当时主流文学的有意背离,以感觉流的叙事结构、语言陌生化、内聚焦和视角转换等方式为现代人性构建了全新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