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星 《文教资料》2014,(10):12-13
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的解读大多集中于她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本文依据伍尔夫的生命观解读了她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在伍尔夫看来,生命的精髓在于重要的瞬间。该小说熔光、形、影、色于一炉,以流动的画面展示人生剪影,并将生命中关丽一瞬所承载的内心积淀以幻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中思想的闪光与色彩的闪光交相辉映,光色的无限播散默默地传递心灵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在《邱园记事》中,伍尔夫运用了景物描写的前景化、代表性的人物选择和反复出现的蜗牛意象三个策略将文中看似零散的碎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小说各部分之间的连贯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邱园记事》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改传统叙事风格,以现代主义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系列表面上看似支离破碎的情节,但是其中一只小蜗牛的出现却将文章的支离破碎有力衔接成一个整体,同时蜗牛还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之美,客观的时间推移,积极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欧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2):138-140,173
文章参照Leech&Short(1981:74-82)所提供的文体分析框架,从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与衔接四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与伍尔芙短篇小说《邱园记事》的开篇选段进行量化文体分析和对比,揭示了这两位女性作家在文体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运用五花八门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让读者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众多文学艺术瑰宝中,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邱园记事》正是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代表之作,而如何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小说作品中并表现出小说作品的特色,是文学领域中各学者和研究者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本文通过对《邱园记事》中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和体现进行详细的阐述,拟为读者更能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段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菁 《快乐阅读》2012,(30):1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现代主义的创作实践,作品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以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短篇小说《邱园纪事》为例,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时间和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叙事聚焦等具体叙事元素入手阐释文本的叙事策略,挖掘作者所希望捕捉的人生"重要瞬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最集中的论述是《中国记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论及,这对于太平天国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都是一个亟等解决的问题。左焕奎先生以《中国记事》一中马克思的论述为导引,对已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大胆提出质疑,但由于左焕奎先生对马克思的论述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导致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寄寓了诗人对自在的热爱和向往人性自由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作家冰心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在她地诗集《繁星》,《春水》中,也通过对自然的歌咏,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对生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礼赞。这些诗歌都是哲理和“爱”相结合的自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ims to briefly summarize the major differences in form,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zation between modern fiction and conventional realistic novels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typical maste...  相似文献   

12.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该小说中,死与生的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水与火是故事发展的辅助因素。这四个语义素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语义素的动态发展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人的创造能力来源于精神,精神是人创造发明的不竭源泉。但是,如果精神生命中的创造本性被异化为非创造性的东西,那么人就有可能由于精神异化而丧失创造发明能力。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终生毫无任何创造发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精神被异化造成的。只有克服异化、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拥有强大的创造发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袁秀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11-113,119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通过多视角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和心理独白的运用,表现了对南方现代社会道德堕落的尖锐批判。试从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入手,解读福克纳在世系小说中始终关注和呈现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进化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异化,其自然根源在于进化与退化相统一的辩证本性;技术风险也是一种技术异化,其自然根源在于“时间之矢”使自然演化具有的不确定性;物化技术具有异化的倾向和现实的可能,其自然根源在于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排异性特性。由于技术异化产生的自然根源是不可改变的,这对我们认识技术的辩证本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英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土崩瓦解,新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加剧,通过分析《捡橡果的孩子》中造成小男孩儿悲惨命运的原因,可以看到英国乡村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作者对宗教真谛的质问以及对美好纯洁的大自然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丰厚的人学意韵,站在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问题做现实的考察与哲学的思考,进而剖析当代社会人的存在与异化的哲学源起。马克思的异化观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自觉与救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着手,探索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的异化和反异化,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以及黑人自我觉悟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