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众(读者)首先关注家门口的事情,关注自己国家的事情,然后再关注别的国家事情。那么,我们外宣品为什么仍然进不了对方的主流社会呢?我觉得,就是媒体渠道建设还不成熟。说到底,就是一个外宣"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我们得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人接受异域文化的速度向来较快,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成了个难题。面对被遗忘和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应自我责问:如若忘了本,我们怎么去繁衍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段俊平 《职业圈》2013,(25):20-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所谓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为了顺其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效卓越,但同时现代性危机日益突显。此时,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启蒙任务:一方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启蒙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资源,以儒学补充启蒙的先天理论缺陷,同时以启蒙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化,最终实现二者的对接和融合,完成中国启蒙本土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晏景松 《职业圈》2007,(17):124
我们的志向教育存在严重误区而往往不自觉,要充分肯定"寻常人生",引导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自觉"、健康地走好人生.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启蒙"读物从其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而言,并非"启蒙",而是"蒙昧":造就愚民和奴才。它并无学理性和学术性,因之亦不是什么"国学"经典,而是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害的通俗读物。"国学"以儒学为身家性命之所在,儒学的压抑人性、扼杀个性、尊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等基本观念和主张,适应着、迎合了建立大一统、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乃是"侍奉主子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并且它还可以为异族统治者统治我们服务。我们似乎不必非要将五四以来的新学同传统"国学"联姻,打造为一个整体性的中国学术大家庭。传统"国学"尤其是当下大陆新儒家对于新学乃至普世价值的对抗不会短期消弭,他们不可能接受王富仁先生所提出的"新国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野心!"这大概就是那位穷人成为亿万富翁的真正秘诀!"野心"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一直是一个贬义词,所谓"狼子野心",是贪婪、狂妄、非分的欲望。中国曾经是一个讲等级、重名分的宗法社会,信奉中庸之道,推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含蓄、内敛、不张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野心"当然是被排斥的。"野心家"则是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敏感而令人讳莫如深的词汇。现在是"中国梦"时代,是中国人扬眉吐气、梦想成真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实现理想的神圣权利,我们应该为"野心"正名!这"野心"不能仅仅理解为"贪婪"与"狂妄";野心也可以理解为雄心与信心,就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就是创造人间奇迹的雄心,就是诗意栖居在原野上的情怀。中国也应该有一场文艺复兴,就从为"野心"正名开始吧!  相似文献   

9.
优秀文化基因应该保留、传下去,大家都不去继承,可能会出现跟我们中国文化这个基因没有关系的东西。对这种文化基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当然改良也可能是优秀的,也可能不优秀;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应该理智的、明智的探讨这些问题。这不仅仅对画家个人有好处,对我们整个中国画都有好处。这是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宝林先生在——  相似文献   

10.
瞄准女人     
犹太经商法公理之一:"瞄准女人"。犹太人行商4000年,总结出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瞄准女人。对于这一"公理",犹太人毫不怀疑它,就像犹太人毫不怀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因为是公理,无需费尽心思去证明它。犹太人则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对此做出如下的解释:犹太50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男人工作赚钱,女人使用男人所赚的钱,这样维持正常的生活。所谓经商法,就是要席卷别人的钱。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如想赚钱,就必须攻击女人,来夺取她们所持有的钱,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公理,所以"瞄准女人"就成为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开始形成相对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传统文化,可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接受.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处于有些懵懂的阶段.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题和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粹部分,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外宣意识,已被愈来愈多的同志所理解和把握,并在对外宣传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明晰、强化和深化。一所谓主体性只是对人而言的,它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人,并拥有一种自觉的、发展自身的意识和动机。具体到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个新词汇。西方所  相似文献   

14.
情迷西湖     
正常常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为什么总是情迷西湖。譬如白居易,一生常来西湖,但总是意犹未尽难舍难分。其诗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由此看来,西湖为杭州增色不少。这次慕名而来,我最想谋面的当然就是西湖了。导游说,苏杭是上天遗落在东南半壁的翡翠。而当我亲眼见到西湖时,内心的第一感受则是,西湖就是镶嵌在这"翡翠"上的一颗明珠。西湖之盛名始自唐宋,历经各朝各代长盛不衰。它  相似文献   

15.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颜延之博雅的文学观与钟嵘《诗品》"自然英旨"的诗学观相悖,所以其用"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对颜延之作出评价。钟嵘意在表明颜延之的文学观不容易被理解,并非说其不能被理解。颜延之也正是把自己的文学观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以"宗经"、"连类"、"比物"为基点的文学观念,决定了其文学观包涵有:内容的用事、用典;语言的精工、精巧;富有雅言的音韵等。  相似文献   

17.
忠孝作为礼法一直受制于外在的力量,因此它难能回到主体的内心,只能偏离在自己的本质之外。君子们虽然不难实践忠孝之行,但却很难理解忠孝的真谛。有鉴于此,孝子英雄们争先恐后的善行在很大程度上不过就是一种个体意识严重缺席的盲从。此外,将忠孝法制化的一个明显后果是,人们可能会因此更加乐于维持表象上的行为,而并不在意自己是否从内心去真正关怀其所忠孝的对象。故此,也就难保那众多令人感动甚而是震撼的忠孝之行不是表演性的或者说不是虚伪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职业规划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走向,那么价值性职业规划就是事业之舟的航标灯了。所谓价值性规划,就是在客观分析自我性格、思想、行为能力等个人属性的基础上,以人的价值观念为导向,从整体性、长期性上对未来进行考量和设计,进行职业定位,从而选择自己适合的岗位类型,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近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副主任、专家杨庆森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明确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均 《对外大传播》2013,(8):31-32,1
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军魂",让西方国家难以接受和理解。增强对我军"军魂"的国际认同感,是亟需我们破解的一道难题。增强我军"军魂"的国际认同感必须从增强其对"军魂"的认知力和理解力入手:一是注重自我反省和检视,同时坚持"该说则说"的原则,坚持把我军"军魂"这个精神支柱树立起来;二是把握宣传内容,同时注重正确运用宣传形式,开辟我军"军魂"对外宣传新道路;三是坚持"低调消声",同时不放弃"高调发声",合理掌握我军"军魂"对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程洪 《职业圈》2012,(6):95-95
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要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的管理.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