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看,存在着“教”就意味着提问题,“学”就意味着回答教师的问题之现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拾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更主张让学生多问并会问“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人们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发现制造,就必须以质疑问题开始,因此就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现就数学实践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供同经磋商。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看,存在着“教就意味着提问题,学就意味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的现象。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检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主张让学生多问并会问。德国现代理论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具备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最重要的职责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当前,学生“问  相似文献   

4.
数学的发展始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重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拥有一颗敢于探索,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谈如下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其中,让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学习,这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发现问题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一、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由于问题具有障碍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成为学生提问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地创设能反映问  相似文献   

6.
周美凤 《教育》2014,(12):67-67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相似文献   

7.
一、质疑问难式参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问题的探讨。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留给充分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持质疑积极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提出问题:要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因此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早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 (哪怕是错误 ) ,不敢向教师质疑 ,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 ,我们想让学生质疑 ,就应该使质…  相似文献   

9.
质疑,特别是让学生质疑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所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学会思考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孩子足够思考、质疑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有效的疑问,并激发起群体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学会敢问、会问、愿问、爱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敢于提问进行浅淡。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怎样才能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质疑中创新。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学贵于疑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而且要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问”是质疑的先锋 ,“问”是深耕之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思维已开始启动 ,是学生勤于思…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开端,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培养善于质疑的能力,使学生爱质疑,会质疑.  相似文献   

13.
沙细芳 《文教资料》2005,(4):160-16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常常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问题,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以求的最佳的教学境界。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质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文一看就懂,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让他们学会质疑,形成能力。那么语文学习中如何质疑呢?姑且谈谈笔者的粗浅见解。一、从文章的题目质疑。题目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首先,我们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顾虑,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问.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尽量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积极的课堂氛围里面,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才能大胆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  相似文献   

15.
胡青松 《语文天地》2012,(22):75-76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呢?一、在预习中培养质疑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质疑。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人教版初中课本教材中,每篇课文题目之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而且还会问、善问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质疑,要从"关键处"切入  相似文献   

17.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它“纵横”于审题、初读、精读各个环节。然而,就在学生走向自主走向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还要会问、善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8.
沈开花 《课外阅读》2010,(11):162-163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培养学习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它“纵横”于审题、初读、精读各个环节。然而,就在学生走向自主、走向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还耍会问、善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一切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近几年中考一改过去出题问、学生解答的情况.出现了一类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提问类开放型考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