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热学》是能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研究温差引起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依据本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教育工程认证为契机,针对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探索传热学基础实验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利用现有实验基础平台,研究机械工程材料的热导率、表面形状等对热量传递的影响,分析传热学对机械设备的设计、加工及维护过程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将本科基础实验平台与科研活动相融合,利用科研成果促进和丰富本科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和思考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热量内能能量广西合山电厂学校周学能热量、内能、能量这三个概念是初中物理中常常出现且学生必须分清的几个概念.新编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热量的定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对内能的定义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  相似文献   

4.
《热工基础》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个学科的基本内容,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转换规律和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各种热能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检修与改进都离不开它的基本理论,各项电力经济指标的提高也与这个理论基础息息相关。《热工基础〉课的几个特点1、概念多,抽象。热工基础课的基本概念非常多,比如,热量是热能传递的一个量度,它是一个过程参数,要计算热量就必须熟悉热容的知识,影响热容大小的因素有气体性质、加热过程和加热温度,采用计量的加热过程不同,比…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众所周知:热能的直接和间接利用分别对应热量传递与转换现象,热量传递与转换现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涉及热能利用的各种热力装置和热工设备不仅在能源动力类专业,而且在材料、化工等各种工业中都有。因此,为使非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热工学理论基础、为提高我国的用能与节能水平,开设热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国家热工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的相关要求,热工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两部分。热工课程的教材名称种类很多,如热工基础与应用、热工基础、热工原理、热工学(以下简称热工学)。…  相似文献   

6.
肖波齐  陈志远 《三明学院学报》2006,23(4):381-384,398
提出了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分形模型,根据加热表面活化点的分形分布得到了临界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从该模型中发现大空间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壁面过热度、接触角和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接触角对临界热流密度有重要的影响。沸腾表面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是极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7.
李斌主编《传热学自学指导》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参照高等工业学校《传热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55~70学时),配合杨世铭编《传热学》(第二版)(以下简称杨编《传热学》)教材而编写的一本学习指导书。传热学是在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我们知道,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都以热能传递和转换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但是二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区别。为了帮助初学者学好传热学,本书一开始就从整体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实验教学作为传热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热量传递过程物理机制的认识,了解其工程应用情况,掌握基本的传热测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验课件的开发、网络实验教材的建设以及自主研发综合性实验台,到学生自发进行创新性实验,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有效方法,它是数学应用的主要思想方法.热传导是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应用数学模型对热传导现象中的温度分布、热流强度进行分析,对控制和改进热量传递的方法和技术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就用数学建模探讨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热传导过程,以进一步说明数学建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热量定义的种种说法 有人常用Q=mc(t-t_0)来定义热量。其中m是质量,c是比热,t是末温。用该公式来定义热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但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因为比热是用热量来定义的,这样就等于用热量来定义热量。另外该过程对等温过程是不适用的,因为等温过程比热是无穷大,而t—t_0等于零,这样在等温过程吸收的热量是0×∞,这是无意义的,没有确定值,但在等温过程中吸热是有确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11.
<正>比热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建立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也是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较难的一节.在中考中往往结合热量问题考查,其中两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问题学生最为头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这样几点:一、热量传递问题牵扯的物体较多,过程较为复杂.二、概念认识不清、不透彻,如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实质是温度差;传递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包晶钢铸坯表面纵裂纹发生率,需要优化现有包晶钢保护渣的传热性能。热流密度数值直接反映传热性能。通过选取某钢厂使用的A、B、C、D、E、F六种包晶钢保护渣,经过对比得出A渣具有较低的热流密度。从影响热流密度的碱度、结晶度、结晶温度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保护渣高碱度(不低于1.4),高结晶率,高结晶温度有利于降低保护渣的热流密度。  相似文献   

13.
功与热量以及内能都是热力学中重要的物理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区别。下面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讨论一下功与热量以及内能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功与热量以及内能这三个物理概念的理解。 一、功与热量以及内能的宏观特点 功与热量都是能量传递的形式。例如:一杯水可以通过加热,用传递热量的方式,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使水的内能增加,也可以用搅拌做功的方式,使这杯水也升高到同一温度,使水的内能增加,前者是通过传递热量完成的,后者是通过外界对它做功来完成的,两者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导致相同的状态变化,所以做功和传递热量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翻阅几本初中物理课本,关于燃烧值的定义均为“一千克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燃料的燃烧值。”教师在讲述此定义时都能注意突出完全燃烧这一要点,学生接受情况一般也都较好。 但是对照初中物理中另外几个有复合单位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等,它们的定义分别为:“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时所吸收的热量”等等。所用的定义都是“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燃烧值的定义时,出现了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比热(比热容)这一概念,应着重理解下面几点: 1.比热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密度一样,它的大小不  相似文献   

16.
以R134a为工质,对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450~850kPa,入口过冷度4. 7~15. 0℃,热流密度0. 11~8. 9 kW/m~2,质量流量218. 2 to 443. 7 kg/(m~2·s).对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过热度和温度下降幅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质量流量、系统压力、入口过冷度和螺旋管几何参数对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和过热度随着质量流量和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系统压力和螺旋直径的增大而减小;螺旋节距对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和过热度的影响很小.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热流密度的关联式,且该关联式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加热表面核化点遵循泊松与分形分布,提出了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数学模型,从该模型中发现大空间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壁面过热度、接触角和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对不同的接触角,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8.
化工基础理论中,“三传理论”(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涉及其过程速率与推动力关系的问题。在一般的教材中认为:所提到推动力的“力”已不拘泥于方学中的含义,它是自发过程有利于趋向平衡因素的总概括,其推动力的性质决定于过程的内容,可县体的理解为:流体动流的推动力是压力差或位差(或者说动量传递的推动力是速度差),热量传递的推动力是温度差,质量传递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贵刊2000年第7期《热学中几组物理量的区分》一文,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有异议. 原文说,“对某一热传递过程,传递的只是热量而不是内能”.这是不对的.因为热传递的实质就是能量(或说是内能)的转移,热量就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发生转移的那部分能量,所以可以说热传递过程传递的是内能. 原文又说,“热能的实质是分子运动的动能,是内能的一部分”,“热传递使物体热能发生变化,热能变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表示这个物体热能增加了多少”.热能就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热量从煤炭传递到原油全过程利用率的计算,对影响热量利用率的主要原因和如何提高热量利用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