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我们将"德育原理"作为学科来研究还很不够。科学地确立其研究对象,揭示其学科性质,并在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建构完整而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老的话题,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风向标。教师要把"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作为工程来抓,常抓不懈,有针对性的去做好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学生良好的品质才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将学科德育定义为"加法式"的学科德育或"专门化"的学科德育,在逻辑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当中天然内含着德育,或者说德育是学科的内在属性,这种理解更能够体现学科德育这一概念的实质。学科德育中的"学科"和"德育"是一体的,二者统一于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实践活动这一规定性。学科德育中的德育更多是作为学科教学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育人效果,并不是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僭越。学科德育主要有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三种主要形态。学科德育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科教学回归教育的原点,即使人向善。学科德育就是确保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体现自身的教育属性。  相似文献   

4.
德育研究:学科的独立和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阳 《教育学报》2009,5(1):102-107
学科制度在大学中的确立,不仅标志着知识成为可以研究的对象,而且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权力的诞生.以学科为界限形成一种拒绝"外人入内"封闭地盘.从这一角度看,学校德育也是一门学科,但至今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德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常常缺少稳定性,在更多时间里,它是在执行任务或解决问题而不是专业研究.当然,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实践特征.然而,今天的问题是,不是德育的学科性在抹杀德育的实践性,恰恰相反,是德育的实践性正在干扰和破坏德育的学科性,使德育丧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有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我们将“德育原理”作为学科来研究还很不够。科学地确立其研究对象,揭示其学科性质,并在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建构完整而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内容提要]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活动,而德育却是教育的核心。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挖掘人的潜力与培养人的美德及其积极品质的学科,它以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面对我国德育目标的发展轨迹,我们找寻到积极心理学在其变革中的影子,当然目前在其中的体现还不够,今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加大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念在德育目标中比重,以便于能指导我国德育目标向更人性、合理的方向去变革。  相似文献   

7.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是高校德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高校德育创新离不开学科交叉,高校德育问题的多维性、德育实践的创造性、德育专家的互补性、德育学科的发展性都需要学科交叉,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德育创新的进程,是高校德育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应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提供保证。德育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提高认识,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创设德育情境,科学合理地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时刻感受德育的感染,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时期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它的开发及运用对当前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央苏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及运用还存在着开发整合不够、提炼挖掘不深、推广运用不力等突出问题.因此,为实现中央苏区德育资源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其开发及运用过程中,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德育实践需要出发,注重开发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开发思路,采取课堂学习、实践体验、问题探究、综合运用等策略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6,(6B):46-50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是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以下对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探讨,可以迁移到语教师的德育使命中去,甚至迁移到教学的德育使命与学校的德育使命中去。这是一系列很有意义的命题。让我们一同来破题、解题,从而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提升。[编按]  相似文献   

11.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就词源本身和现实德育问题来考察,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均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这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学科教学应将德育"体现"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融入"进去。  相似文献   

12.
开放德育是适应开放社会需要提出的德育新命题,开放德育目标定位于实现德育超越性价值和人本关怀。对话教学的价值追求、方式特征都具有开放性,对话教学具有人本价值、教学价值和创新价值,对话教学是实现开放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话教学有几个误区需要澄清,建构高校德育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是话题生成、多元对话交往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宋艳梅 《天中学刊》2007,22(5):130-132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一、学科德育目标功利观的超越--还学习主体学习动机的自由 地理教育学的德育目标含有明显的功利性,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优良的中等地理教育师资.这种为社会的"大功利"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常仅强调"大我"而无视"小我"发展需要及德育的精神本性追求,从而违背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审美标准.由其导引的德育课堂通常是缺少教育道德的,因为它忽略了有不同追求的个体.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当前或将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作为学习个体道德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不同的职业道德都可以追求理想人生的至境.我们当然支持以社会利益为先的从教选择,但同时也不应排斥"小我"对"大我"的自由选择,因为这也是个体与社会发展所需.高师院校的学科德育课堂应更多体现出对个体建立理想人生目标的"终极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力图表现"公正"的专业视野.  相似文献   

15.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习惯以德育思维审视学科德育,即着眼于挖掘各教学要素蕴含的德育资源。这虽然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科德育,但也使它陷入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出现附加式的学科德育,忽视教学方法的德育价值,忽视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遮蔽教师完整意义上的育人责任。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这是制约学科德育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德育视角转向教学伦理视角。因为教学是一项道德的活动,合乎道德的教学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教学的道德性应该是学科德育的内在要义。进而,实践学科德育要求教师立足并实现教学的本体价值;发展教学伦理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者的角色;关注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积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16.
刘金生 《天津教育》2003,(11):11-13
“德育渗透”(或“渗透德育”),是教师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这是非常明确而又着力强调的。具体说:教案必须有渗透德育的设计;评职称、评优、考核的业绩总结要有德育渗透的内容;论文、研究课题,“渗透”更是“保鲜”的话题。总之,没有渗透的课不是合格的课,没进行渗透教育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上面贵之,下必从之。大家都在动渗透的脑筋,做渗透的“文章”,实属必然。我们渗透的工作做得如何?应该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不过我们还需注意,渗透中的虚浮现象正影响着我们德育的质量。一、渗透岂可张扬?德育渗透属于隐…  相似文献   

17.
宋思洁 《中国德育》2013,(19):18-20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一般而言,学科德育主要指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德育的人文内涵普遍不够,德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受到影响,德育的效果事倍功半.要增强德育的人文内涵,需要更新德育内容,创造出具有人文内涵的载体,还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并发挥文化熏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实施途径,德育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这一话题如今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构造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为这一体系的构建做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新的德育课程投射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聚焦于德育的有效性,正显示着课程的德育张力,也引起我们诸多的追问。  相似文献   

20.
德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和发展,除了在自身学科领域加强建设外,还应借相近、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德育工作所用。心理学作为德育的相近学科,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从心理学相关工作理念、方法、成果等方面,研究其对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