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利荣 《云南教育》2001,(21):42-43
小学数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知识及其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观察测量的活动,以便使学生直接感知1公顷有多大,练习中还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操场,了解本区本乡的面积等活动,从而建立公顷的表象。通过例题、练习的具体推算,使学生掌握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及其与平方米间的进率。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先复习计算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以及…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土地面积单位的换算,解答有关土地面积的应用题。 “公顷、平方千米”是新的面积计量单位。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四年级学生对“公顷、平方千米”没有感性认识,从数学知识看“1公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并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了解1公顷有多大,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  相似文献   

4.
公顷、平方千米是两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五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单纯,难以理解实际面积的大小,特别是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的大小。教材中有大量的实物演示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通过计算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由此得出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在进行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互化时,学生常会出现下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土地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知识以及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节的教学目的是:1.通过实地观察和具体推算,使学生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亩、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2.能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会解答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应用题以及单位面  相似文献   

6.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后,平方米和公顷间的进率竟然是10000。学生发现规律被打乱了,而且在运用进率解决问题时,常把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错记成100。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7.
金松武 《江苏教育》2007,(22):44-46
一、学习材料: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81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2,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验土地的面积。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平方干米及其与公顷的简单换算。二、教学目标1.在认识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的基础上,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方法。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小黑板。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填空(用投影出示)。(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平方米,也就是()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2)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立地,它的面积是()平方米。(3)4公顷=()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顷(4)常用的面积…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以及各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地面积单位有一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简解:三下学了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要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本课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形成1公顷的观念,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目标预设:①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②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③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  相似文献   

11.
<正>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两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往往因为缺少体验和观察视角而感到学习困难,难以建立表象。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如何基于教材研读确定本课的关键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呢?一、教材研读理脉络学生在“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前,已经学习过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具备了认识图形面积的方法,积累了建立直观表象的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地积单位“公亩”、“公顷”以及“平方千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土地面积的计算及其单位间的化聚。教学重点:公亩、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化聚。教具准备:标杆八根;进率卡片;十米长测绳一根。课前准备:用八根标杆分别  相似文献   

13.
四年级认识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总是弄错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困扰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通过分析与思考公顷的产生和演变,站在系统的角度上去考量面积单位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正确运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常用的计量单位中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材简析本单元涉及的所有的量与常用的计量单位在以前的各册教材中均已学过,学生都有一定的记忆和认识,对学生来说都不属于新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量的计量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系统地整理、归纳、总结常用的计量单位,掌握相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并能充分认识到计量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及单位间的进率。对每一种量的常用计量…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诸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等。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各不相同,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很容易遗忘和出差错。如何帮助学生记准、记牢这些进率,在总复习阶段复习这些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向学生讲清楚长度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IOO;体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并通过直观教具或相应的计算加以验证,使学生掌握这几种不同单位进率的~般规律。其次应把这些计量单位联系起来推理,因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在计量时都是…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认识公顷》第81页。 学前分析: 1.内容分析 “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比较正确把握它的大小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平面、面积来进行大量的感知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在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公顷的。教学例1时,我出示一篇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如下),让学生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使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公顷的兴趣。数学日记: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补充完整下面的叙述  相似文献   

18.
有关说明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单元在统编教材第六册中分为: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三个小节。而在义务教材中则分为: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面积与周长的比较、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四小节。义务教材还重视了运用操作、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既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又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使用统编教材时,可适当取义务教材之所长。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1、82页。二、教材简析《认识公顷》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丰学习素材,如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日月潭等,通过介绍这些景点占地面积引出顷"这一土地面积,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土地单位的需要,教学按"引入面积单位—认识单位—发现进率—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题"的顺序进行。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分米、平方米,会进行一些常见平面图形面计算。课前走访还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学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或多或少接触过,知  相似文献   

20.
第七册     
第七册总复习安排了35道练习题,覆盖了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习题内容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复习。 一、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概念。 总复习第1~5题是概念复习,复习时要着重抓好以下两点: (1)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