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2.
一、以社会制度引导公共伦理的生成,为道德教育提供道德的社会环境作为育人德性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人在环境中能够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逐步被环境同化,形成道德素质。由于德育主体生活于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无不影响他们的道德心理,反馈到学校德育活动,并影响着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尤其是社会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意识构成的巨大伦理性场域,深刻地影响着德育。公共伦理是指治理和协调在公共领域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良好的公共伦理…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0,(6):120-124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具备道德自律意识不仅是其避免网络负面影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有明显不足,其对网络道德自律的必要性、价值和方法等认识有所不足。高校应建立更完善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专题内容或课程,建设多主体协同的教育体系,并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教育创新,才能使大学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助力。  相似文献   

4.
公德是因公共场域空间接近而产生的陌生他者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以协调公共场域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场域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作为"公"之道德,除利他思想外,互不干扰对方自由可以视为公德秩序的终极价值依据。公德秩序的形成,除个体公德素质外,外在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创设公德秩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道德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道德控制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推动公德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5.
<正>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幼儿园公共环境是幼儿每天入园都会经过的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那如何发挥公用环境的教育价值呢?我们鼓励幼儿参与公共环境的设计、讨论、布局和创作,充分发挥环境的“对话”“共享”等效用。这样幼儿园公共环境就不只是美丽的摆设,而是幼儿充分玩耍、操作、探索、表达的空间,师幼也在这一空间中展开有意思的对话与互动,教师亦能更清晰地走进幼儿、理解幼儿。  相似文献   

6.
<<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中的伦理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书关于人的行为完全决定于人同环境的相倚性联系 和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用于宏观地考察社会道德的发展是正确的,拿来评价个体行为的道德性则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性;关于价值是正强化,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事实判断的观点对解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有所启发,但也缺乏论证性和说服力。斯氏全书体现了决定论思想,虽有片面性和机械论倾向,许多具体论述却对我们处理道德建设中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某种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有效统合异民族文化观念以及历史价值,形成社会道德力量,或者说建构同一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乃当代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应该更广泛关注人的特质自然和人类社会自然,个体自觉向往、调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传统既有或未来倡导的一般价值的思想和实践。而儿童道德教育的社会选择则意蕴着国家意志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活动中的普遍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8.
张丽 《广西教育》2014,(3):147-149
就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进行论述,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素养价值、能力素养价值、文化素养价值和健全心智价值,并就如何实现"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尝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公共德性探寻在私德与公德、引西与济国、救亡与启蒙的历史抉择中不乏思想举隅,体现在道德转型中的"公"吁求、道路选择中的公共德性追寻,以及价值探求中的公共德性追求等方面。但是,由于受历史局限,这些对公共德性的最初探讨并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形态和产生根源。公共德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更有其深刻的理路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基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的先进成果上的意识形态,是最富有公共德性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探讨公共德性教育思想,可以为当代中国培育公共德性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