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古代汉语介词主要功能的分析并结合典籍汉英翻译的实践,探讨了常用介词转译的三类主要方法,即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汉语古籍中的介词翻译成现代英语中的介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将某些介词转译为连词、副词或短语,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将某些介词略去不译,实现真正的"对等"。  相似文献   

2.
【技法指津】一、怎样辨析易混淆的几种词类在汉语词类中,有几种词极易混淆,像动词与介词、副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1.动词与介词动词是实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发展变化等;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是虚词。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古汉语承接连词中有跟"于是"同义的复合连词"于此"。从两者的使用频率来看,承接连词"于是"远胜于"于此"。"于此"在上古到中古主要是用在小句句末作介词短语,因此,中古汉语时期使用较少的承接连词"于此",不可能是由介词短语逐渐凝固成复合词的,它应是此期语言使用者在常用承接连词"于是"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其中的同义语素而产生的新词,是语言使用中经语法类推而形成的创新的产物。而新生连词"于此"在跟常用的同义连词"于是"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导致"于此"在汉语语法发展中渐渐从连词领域消亡,只在中古汉语连词的使用中留下了一点遗迹。  相似文献   

4.
结构助词“所”跟介词“以”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古今汉语句法结构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意义和用法多而复杂,有些问题在汉语界仍有争议。就因果句中“所以”的语法功能而论,人们一般认为:文言文因果句中的“所以”只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结构),而不是因果连词,只表示原因而不表示结果;只有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才成为表示结果的因果连词。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古汉语的实际,否认了现代汉语因果连词“所以”的源和流。事实上先秦汉语因果句中除大量用“所以”为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的用法外,也出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存在表示禁止义副词"别"与动词"看"组合的两种形式——偏正短语"别看"和连词"别看"。连词"别看"固定出现在"别看S1,S2"的句式中,具有反预期的篇章功能。从"别""看""别看"三个词的语义演变历程发现,由单一的禁止义祈使句到连词"别看"这一词汇化现象是高频使用、语义调整和重新分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以"字句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作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字还可用作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7.
until既可用作介词又可用作连词,所引导的介词短语或从句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在运用该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until同肯定句式连用时,句中的谓语一般要用延续性动词,表示某动作一直延续到until所表示的时间为止,汉语可译为“到……为止”。如:  相似文献   

8.
“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穷尽性地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数量,并结合相关语言学知识总结出它们的两个大致来源:实词虚化、假借。  相似文献   

10.
介词"给"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对象的介词"给"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病句的辨析,历来是高考必考题,也是学生应试的难点之一。有些老师曾总结出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比如抓住关联词、介词、两面词、否定词等一些常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总结都非常实用。笔者通过日常教学和研究,发现能帮助同学们快速辨析病句的词语还有一个,那就是“和”字。在现代汉语里,“和”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如表示引进相关或比较对象时,“和”就是介词。  相似文献   

12.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13.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4.
"借"和"借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相似的两个介词,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方面均具有差异性。单音节介词"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双音节介词"借着"则受到限制。"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和机会义,但"借着"还可以表示伴随义。"借"倾向指称,表示事物本身或事物性质的可能性更大;"借着"则倾向陈述,多表示状态或行为,一般具有过程性。  相似文献   

15.
“就是”作为连词产生于元代,发展和成熟于明清,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其主要功能为假设兼让步。它在假设连词“就”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替代了连词“便是”,是跨层结构“就+是”在句法位置、韵律、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类化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即便"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主要表示假设意义的让步连词,在近代曾出现过表示短时义时间副词的用法.本文主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即便"由一个松散的结构逐步词汇化为时间副词的过程;二是"即便"由表示强调意义的连词连用结构逐步词汇化为让步连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珺 《天中学刊》2007,22(4):97-99
"所以"在上古时期是两个词:"以"是表示工具的介词,"所"是助词。"所以"发展到可以表示原因的时候,"以"的介词功能日渐弱化,与后面成分的联系变得松弛,而与"所"意义日渐凝固为表"原因"的意思。当"所以"出现在后续句而主语省略时,"所以"的作用就更加虚化了。等到"所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它就正式成为连词了。  相似文献   

19.
"缘"是中古时期新兴的一个表因连词,它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凭借、依据"义的动词到工具介词再到表因连词的过程。这个语法化之所以能够完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演变完全是在汉语内部完成的,与语言接触无关。  相似文献   

2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