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1994年11月,国家推出了两套国花候选方案。一国一花是牡丹;一国四花排首为牡丹。饱含着悠久古文化的牡丹,又一次得到了无限的赞誉和殊荣。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花姿雍容、花色富丽的牡丹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喜欢它。早在唐代即有“国色天香”之誉,被称作“总领群芳”的“花王”。在清代就曾被推为国花,沿袭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周恩来总理曾赞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历代诗人笔下的牡丹,更是贵枝浓彩、异态纷呈。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3.
风流牡丹     
国人眼中,牡丹天香国色、靓丽艳绝,至尊至贵、为祥为瑞。牡丹,尊其花王却之不恭,颁其国花当之无愧。既为国花,即与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花。”作为雄视古今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以诗句道出了牡丹与国运的关系。今日之中国可为佐证:国运昌盛,花运繁荣,文运兴隆。君不见,今年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盛况空前,几百万中外迁客骚人云集于斯,只为一睹花王芳容。那千娇百媚、雍荣华贵的牡丹,真可谓一枝独秀、尽展风流。牡丹之风流由品名可见一斑:醉西施、大小乔,蓝田玉、墨洒金,紫斑、姚黄,焦骨牡丹……牡丹风流,她是诗人常…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5.
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情结意象,在汉代典籍中,羌笛与节日聚会相联系,是丰收的象征。在唐代边塞诗中,文人闻笛写征思,将对边关的感受投射于羌笛,使羌笛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了悲凉的象征意蕴,成为征人戍边思乡的象征符号。本文从羌笛意象的生成、羌笛所承载的愁思情结和羌笛之于边塞诗的文化考量三个层面,探讨唐代边塞诗词中的羌笛意象。  相似文献   

6.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7.
柳是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原型意象,其审美文化意蕴在唐代有一个由美向丑的转变,即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品性高洁的隐者形象转向唐代轻狂卑劣之人格象征,由唐初拓展出的美貌女子渐渐转向青楼女子。其转变的原因有:唐代社会政治思想的开放与商业文化的繁荣;唐代乐舞《杨柳枝》的盛行;柳意象审美意蕴的老化,陈陈相因;科举取士制度与党派之争;青楼女子以柳自比。  相似文献   

8.
唐人写下了大量的咏杨柳的诗,这些诗在《诗经》表送别、六别人表相思、岁月流逝意象的基础上,拓展了杨柳的意象,使之成为诗人发思古幽情的媒介、表盛衰之感受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市侩人格的象征。杨柳的外在形象,经唐代诗人审美内化后,融入复杂的情感因素、化内涵,折射了唐人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9.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10.
牡丹渊源较早,古人较重于其药用价值,唐代之后牡丹才开始大盛。牡丹在唐前不名于世。基于存有异名,资料阙失,花色单少等多种因素。唐代京城遍种牡丹并形成独特的风景观,寺院对于牡丹栽培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11.
花花世界     
花花世界的居民们可热闹了,他们每年要召开一个选美大会。瞧!这么热闹,一定又在搞选美大会了,我们进去看看。哇噻!这个仪态万千的美眉是谁呢?大家一看,这不是花王“牡丹”吗?不过这次她不参加选美,只担任了这次大会的节目主持人。只见她深情款款地向台下鞠了个躬,不愧是花王,整个会场顿时轰动起来。牡丹宣布:“这次大会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因为参赛选手太多,每位花姐只给两分钟时间,比赛形式分形象和表达能力两部分。”第一位上场的是朴素大方的马蹄莲,她说:“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可是我在人间却遇到了这么个笑话:某公司的一个小青年,因为和…  相似文献   

12.
大约从唐代开始,丁香这种植物便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逐渐演变成文学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丁香象征着爱情、女人、愁思、情志,传达出独特的文学意蕴,发展为特有的丁香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史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花大而色深者称木芍药。汉代以牡丹为木芍药,唐武则天以后始盛,最著者有姚黄魏紫。开元、天宝年间,禁中皆呼木芍药为牡丹,盛行于长安。至宋代,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自唐迄宋,即有花王之誉。晚唐皮日休《牡丹》诗有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欧阳修《花品》说:“他花皆连用本名,至牡丹则不名,直日花,其意谓天下真  相似文献   

14.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大兴游赏之风,而婀娜多姿、绚丽娇媚的鲜花秀木成为观赏的重要物象。从皇家禁苑到文人园林,从官方驿路到乡野小溪,皆有花卉和秀木美化。而帝王的喜好和社会的追捧使牡丹等花卉成为奢侈消费品。大量的社会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唐代花卉业的发展,进而也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鄂西土家族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为核心,从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概况和形成因素出发,对春节特色食物进行归类,进一步阐明食物作为特殊民俗符号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象征意义。从土家族大年三十团年饭上的祭祀仪式、进食仪式和饮食禁忌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食物通过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完成象征意蕴的表达,强调饮食民俗的文化功能,健康优秀的饮食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荷泽牡丹     
牡丹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是和平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荷泽牡丹种植面积之大、品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人间奇观。  相似文献   

18.
牡丹是富贵繁荣的象征,历来受到国人的厚爱。牡丹得名其来久矣,且有多种别名,品种也很繁多。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芳传天下。牡丹适应唐人艳丽的审美观,因此被称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唐人种花、赏花、赋花之俗成风,掀起了牡丹热。  相似文献   

19.
象征意蕴是指文艺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深层意味。文学作品的象征意蕴是由文学话语含义的丰富性、文学作品的符号性以及读者理解作品的差异性等原因而形成的。《老人与海》的象征意蕴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的精神风貌,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态度、生存心态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唐代元日诗的民俗内涵,深入探讨了元日的民俗内涵,提炼归纳出唐代元日的民俗特征,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唐代元日诗,发掘出唐代元日诗丰富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