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初年,由于大规模地向中原移民,东北南部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自然环境很长时间保持一种原始状态。但是,随着移民的进入,东北南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是柳条边以南,接着是热河蒙地,再接着是鸭绿江西和大围场,随着土地接连被开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人不得不离开这里。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韦月成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79-180
2001年7月龙滩水电站的建设促使移民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消费种类的增加,新的消费形式不断引进,表明壮族移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龙滩水电站建设而来的与现代化不相符的消费行为,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给予正确引导,确保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螓矶今属地江北无为,历史上的“螓矶烟浪”景观却被列为江南的“芜湖八景”之一,长江河道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明清以来的环巢湖流域的有关方志如实的记载了蝶矶的地理历史风貌,如果把这些方志中的文献资料包括辑存的诗文作品汇集起来,则历史上蠊矶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变迁情况清晰可辨。本文结合明清以来巢湖和无为的有关方志中辑存的文献资料包括诗文作品,对嫌矶的环境变迁进行考证.并希望对类似的环境变迁佐证研究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广西天峨县六排镇连迁移民新村为调查对象,从社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描述移民的适应状况,对其适应性进行了简要的人类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聚落生成及变迁的一般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案例,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考察商镇聚落生成环境及其变迁的个案。明清以降山西商业文化的发达、绥蒙口外的开发这一大背景,以及碛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运输方式的配置,成为解释碛口的形成与发展的更为有效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实施城乡合一的管理体制,没有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政府。到了清末,这样一种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在警政创办和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新型的城市政府的雏形开始建立。清末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主要是国家推动的结果,但也是社会自发变迁的结果,是强制性变迁与自发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对三峡移民社区环境适应性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北省首批三峡移民的调查,分析了移民对新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主观适应 性,探讨了移民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移民类型、社区类型等引起的适应性差异。 主要结论有:一、移民对新社区生活服务设施、人际关系的适应性较高;二、移民对社区整 体适应性高于其主观评价;三、不同特征的移民对社区适应性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在我国提出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战略后,城镇化进程中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迁,并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展望村落变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0.
就自然资源及生产方式而言,鄂西北在明清之前,动植物资源丰富,呈北亚热带特色。地广人稀,生存、生产环境较佳,所以,直到明清时期,鄂西北都是移入区。随着明清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规模性垦荒,生存环境开始恶化,水旱灾害频仍,鄂西北逐渐成为移出区。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江城县龙富村位于云南省中、老、越三国交界处,这个哈尼族村落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橡胶种植、边境管理、基督教等带来的剧烈文化变迁。时间民俗的变化触及了这个哈尼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民俗学时间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揭示了龙富村的时间观念、时间制度、生活节奏如何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调适。在稻作生计模式向橡胶种植转型的过程中,时间民俗文化经历了瓦解、失忆、并置与涵化的过程。跨境族群和生计改变的特殊现实,迫使龙富村哈尼族的岁时节日、历史记忆、生活作息形成一张新的民俗时间表,也透露出哈尼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在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就移民与自然资源而言,前者是主体,后者为客体,两者必须和谐发展。但在有清一代,大量移民涌入鄂西北地区,采取掠夺性的开发方式,使当地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社会发展。最终在晚清时期变为了移民移出区。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总需求量等于或大于移民人口总量;目前库区就业容量缺口很大,有关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学校评优标准是评价规范学生的一种规则.本论文以福州某中学为个案,对该中学百年来学校评优标准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描述,认为学校评优标准的发展变迁经历了五个时期,并进一步指出,学校评优标准的变迁具有两个特征--是连续的不是断裂的;是渐进性的"变革"不是突发性的"革命";三个发展趋向--从重视先赋性因素的评价向重视后致性因素的评价转变,评价对象越来越个人化;从显性的评价转变到隐性的评价,评价形式越来越隐蔽;从抽象的概括性评价转变到具体的技术性评价,评价技术越来越精细.  相似文献   

17.
发现于龙州县逐卜乡板弄屯的明代正德碑刻,是桂西南地区边疆移民史、边疆军事史、土司社会史的重要证据。明代中期,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峻的军政形势等迫使山东青州地区民众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桂西南地区并融入了当地壮族。有明一代,安南对桂西南地区蚕食不断,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安南对桂西南地区的侵扰变本加厉。明代桂西南地区的土司社会,土司衙门机构与官僚组织相对简单,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盛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北帝信仰影响广泛,残暴的土司统治包裹在仁慈的外衣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13亿多人口中有8亿多就住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进行的开发式扶贫搬迁正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文章以山西左权县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左权县开发式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移民搬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其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聚居区佛教历史发展有4个阶段:首先是羁縻制时期,佛教传入,修建了土家族聚居区最早的摩崖佛刻;其次是土司制时期,佛教被土司上层接受,得到一定发展;再次是改土归流后到晚清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一大批著名寺庙出现;最后是民国时期,佛教界在时局不定、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改革,成立佛教协会。佛教通过在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化、与其他信仰融合等方式逐步发展与变迁,并形成具有土家族聚居区地方特色的佛教传统。而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和佛教自己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为海外移民参与侨乡社会福利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的依据,侨乡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和老年人对社会福利需求的增加,为海外移民的慈善参与提供了空间和动力。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慈善供给老年人福利,由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扩展到全体老人,由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由临时性的提供福利到设立基金长期提供福利,体现了新时期海外移民资助老年人福利发展的趋势,拓展了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办的途径,为其它地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