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主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解决路径,但缺乏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进行理论上的前提性解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也未进行分类。农民工市民化不是一项针对所有农民工的工程,正确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工采取不同的措施。鉴于此,本文根据西方和我国对市民含义的解读再进一步辨析,阐释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和主体,以期推进其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动下.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之一,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这里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界定、农民工市民化的特征、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有效需求由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共同创造,市民化供给包括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供给。农民工市民化比例(市民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它取决于市民化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受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影响。做新市民还是做新型农民取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城市政府、市民、企业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它们共同决定市民化的政策取向。通过市民化供求分析,发现市民化的均衡点是存在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政策偏向会使该均衡点移动。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既是农民工身份再社会化过程,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方面还存在存量低、结构失衡以及积累进度慢等障碍,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能力、进度以及意愿。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困境,需要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内容及配套制度,进而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解决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来实现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文章在厘清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后,给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安排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走向市民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水平较低,其主要制约性因素是制度。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制度。完善各项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的让进城农民"入户"就能解决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乏、农民工个人素质的低下、城市高昂的成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市民化进程。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分析市民化的阻碍因素,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及速度的主要障碍,而市民化的高昂成本又是其进程滞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内涵和成本分析,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函数及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矩阵,得到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最优均衡解。研究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共同分担市民化的公共成本。中央政府采取鼓励策略,加大一般公共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相应配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作为农民工市民化主体和受益者的企业和个人,主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非公共成本,企业应通过建立"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的管理制度,分担农民工的私人成本,进而提升农民工个人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一题多解,也就是说,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复杂性,需要以多维的思维和多元的路径来协同创新有关制度与政策,从而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提升市民化的质量。目前,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比较多,而基于职业教育培训路径,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解决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因此,应加强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培训不仅给农民工带来了诸如收入提升的货币收益,也带来了诸如市民化水平提升的非货币化收益。本文基于苏州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教育培训通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而创造非货币化收益的积极效应。研究发现:一,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可以从市民化意愿、经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融合、政治参与程度四个维度来度量。二,目前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四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三,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只有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其市民化水平才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升。四,接受过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培训次数对农民工市民化及各维度均有显著正效应,培训周期和培训效果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且培训效果的正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城市化建设的趋势。但是由于原有制度的障碍以及城市、农民工自身的因素等,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困难重重。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将旧的不符合城市化建设要求的体制转变成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新体制并用法律法规加以保障。此外,农民工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以便顺利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许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选择。针对保定市278名返乡青年农民工的调查显示,缺乏政府政策扶持、相关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足、缺乏社会资本、信心不足、缺乏理性选择创业项目、创业综合素质较低等主客观因素是制约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障碍。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难应从多元化社会支持政策入手,即政府应该提供财税优惠及培训服务,金融机构应进行资金服务创新,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与监督,社会团体发挥合作与补充作用,社会工作者提升其综合素质来共同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欠薪问题社会化有法律、社会等诸多原因,目前的清欠方式是以行政方式为主,效果虽显著,但要建立保护农民工劳动保酬权的长效机制还须调整现行的法律模式,将二元模式一元化;从而确立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下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城乡二元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市民在就业准入、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平等,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降低了市民化能力,抑制了市民化进程,因此必须对城乡二元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特有阶层,是农民身份与工人职业的特殊结合。当前农民工工资水平总体偏低且拖欠、克扣现象严重,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数量供大于求、农民工可接受的工资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为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强化农民工教育、改善维权途径,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期的民工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变化,但主要还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造成的。解决民工荒,要从大处和长远着眼,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加以引导,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同时,民工荒的出现,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处于底层地位,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够亲密和融洽,城市居民身份意识非常淡薄,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权益保护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转变城市本位的管理理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立法进程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简化农民工权利救济程序;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出现了诸如“升学主义”观念有所加强、基础教育“育人价值”受到忽视、“身份”歧视导致辍学现象增加、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下滑、课程结构欠合理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转变基础教育观念、强化基础教育的文化传递与改良功能,消除“身份”歧视意识,加强对留守农民工子女的监护,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等,有效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