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课文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句的注释是“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教参译文也是“(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笔者对此注释和译文颇有异议。 一、注释和译文与该旬的下文意思相悖。 课文“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中,充当主语的无疑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都是对主语“一肌一容”进行陈述的。“肌和容”如果是指宫女的“肌肤、姿容”,虽能和“尽态极妍”相搭配,译为“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3.
这是屈赋《九章·惜往日》中的一段。其中的“立枯”一词,古今注家多认为是指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烧死。一九五六年,文怀沙同志曾发表过不同看法:“我觉得这种理解嫌迂曲,所谓立枯,就是无精打彩地老站在那里发愣的样子。”(《屈原九章今译》)但联系上下文,此解似嫌勉强,故对此说附和者甚少。不久前拜读《“立枯”新解》 (载《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新解》)一文,看到对“立枯”的解释又有新说。《新解》直截了当地断言:在注释“立枯”时“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焚”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判定姜亮夫、马茂元、聂石樵、金开诚、郭沫若等学者对“立枯”的注解都是错误的。《新解》的推理过程大致是:这些人的注解都是沿袭王逸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5.
谈到散文写作,人们常用“散文贵有眼”这样的话以概括散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文眼”一词,查《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以及《佩文韵府》等书,均未见收此条目。人们的通说,是以晋人陆机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解。  相似文献   

6.
一、治校先立“法”学校的“法”,简单地说就是校纪校规,包括国家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其次是学校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1.立“法”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立“法”的过程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教育过程,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立出好“法”,以“法”治校才有可能。立“法”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以及有关政策法规作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学校管理的有关内容、要求和方法及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2.立“法”要科学立“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人应该耳熟能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但对于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为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则不同。“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相似文献   

8.
“御”,甲骨文象面土跪祀状,《大雅·绵》叙太王左公亶父迁歧定国,“乃立冢土”,传曰“冢土,大社也”。面“土”而跪,祀社也。对土地的崇拜,是先民从实际体验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意识,它表现了一种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的原始的思维特征。 《礼祀、祭法》:“共二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尊之也;社,立土也,《左传》因谓“后土为社”(《昭公二十五年》),实际是立土为社而崇祀之。“王者所以  相似文献   

9.
晚清名士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遗憾的是,李越缦暮年日记手稿数册被门人樊增祥(号樊山)取走后,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学界抱憾难窥日记全璧之余,推测此稿已“毁佚”无疑。岂料,悠悠半个世纪过去,该手稿竟珠还合浦,以至有越缦日记的第三次影印。李慈铭(1829—1894年),号莼客,晚署越缦老人,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曾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又清高狂放,以至遗世于“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评。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  相似文献   

10.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12.
张凯在《是“音十”而非“立早”》一文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章”字拆分为“立早”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悖于造字原理。这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汉字的拆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修辞。在汉字修辞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不拘“六书”法则。将章拆分为“立早”虽然不合“六书”的要求,却正好体现了汉字修辞在汉字形体利用上的特点,因而并非错误。  相似文献   

13.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记载于文字的,当推《论语》,其曰:“有酒,酷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为父兄。”《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立共拱手。”这里的先生是指博学多才的长者。后来到了《孟子》,书上出现“先生将何之”、“先生保以出此言也”等语。《列子》也说:“西门子曰‘先  相似文献   

14.
“灵台无计逃神矢”是鲁迅诗作中的名句。灵台,一见于《诗经·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为惠政之谓也;一见于《礼统》:“夏为清台,商为神台,周为灵台”,又,见于《吴越春秋》:“范蠡于东武山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台,立层楼冠其山颠以为灵台”,为国家社稷的象征;一见于《晋书·天文志上》:“明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相似文献   

16.
古琴境界说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过程。古琴操缦的手法必须极尽娴熟、完美,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精神的飞跃。依据《易经》《中庸》合说的理路,古琴操缦调养性情,“成于乐”“游于艺”“思无邪”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琴合一。  相似文献   

17.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18.
<正> 许冲在《上说文表》中说到他父亲许慎的《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时,有如下一段话: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条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中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里除了指出《说文解字》在单字编排上的一般原则——“同条牵属”“据形系联”——以外,还指出了这部书在首尾布局上的一个重要特色:“立一为耑”“毕终于亥”,即通常说的“始一终亥”。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教材以“退回”来注释诗句中的“却”字。愚以为,“却”字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再、又”,“却坐”,即“再坐下”或“又坐下”。李白写有两首《白头吟》诗,一首中有“覆水再收岂满杯”,另一首则作“覆水却收不满杯”,据此可知,“却”即“再”也。贾岛《玩月》:“步到竹丛外,东望如隔帘。却坐竹丛外,清思  相似文献   

20.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