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2.
正陕西临潼"骊山之顶"(巅)有"人祖庙"一座,又称"仁祖庙"、"仁宗庙",现为道教正一派骊山明圣宫分院。按《临潼县志》:"《游人祖庙记》:骊山东岭离邑二十余里有人祖庙,相传为天皇氏邑,亦云即露台祠遗址。"《太平寰宇记》:"露台祠,即始皇祠也。"(秦)始皇祠——露台祠——人祖庙前后承袭沿用两千多年。但前人对此亦有不同观点:(1)清代孙楷《秦会要·宗庙》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为极庙。二世  相似文献   

3.
蔡一鹏 《寻根》2015,(2):33-35
清代小说评点家但明伦在其《聊斋志异·青娥》篇的一段夹批中转述了这么一则故事:有鳏者自抚幼子,以老仆司阍、司炊。禁子不令出户庭,目未经睹妇女也。一日,携游里巷,睹艳丽者,以问父。诡语之曰:"鬼也。"及归,问:"儿今日之见何好?"对曰:"只鬼好。"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似文献   

4.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時代受到强烈質疑,夏王朝的開國始祖禹更被認爲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話人物,而不被承認是實際存在的人君。本文討論武丁時代卜辭中"西邑"一辭的出现,是作爲受祭的對象,正與傳世文獻《禮記·緇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書·太甲》及《清華簡·尹誥》、《清華簡·尹至》,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辭,可見西邑即是夏,夏是周人對商之前朝的一個稱呼。殷人滅夏三百年之後的武丁時代,仍然以爲"西邑"能作祟害王,所以不時要燎祭。"西邑"最早是夏的王都,但卜辭中已轉化爲代表夏王朝先王之亡靈,由于伊尹曾服事夏王朝,而他與湯結盟滅夏,夏桀之元配"妹喜"在卜辭中和伊尹一起出現,即受殷人祭祀的"蔑",從滅夏故事的人、事、地三方面的記載,顯示卜辭的"西邑"正是夏王朝存在的明證。  相似文献   

5.
正禮之起也,源於祀,源於俗,源於人之欲,抑源於物之易?論者莫衷一是者久矣。許愼謂"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說文》)取諸形符之"示",是深得造字之本。禮必體履以見,康成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禮,踐而行之曰履。"(《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疏引)其見之於體履者,若荀卿云:"禮者,以財物爲用,以貴賤爲文,以多少爲異,以隆殺爲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  相似文献   

6.
正历来论及中国古代的经学起源,必述及孔子而往往忽略子夏。《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然则无述者,作者焉明?如能将孔子与子夏共同研究,则对经学起源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入。一、孔子开启经学儒名或在孔子前即已存在,《周官》九两掌民者"四曰儒以道得民",若然,则儒在周代本为官师,掌以道艺教民之职。后来官失其守,儒则作为一种称谓在社会上被使用开来。《左传》  相似文献   

7.
王伟萍 《寻根》2014,(2):18-25
都邑与田园的分野 古代典籍中,田园的概念是相对都邑而提出的。许慎《说文解字》中释“都”“邑”二字字义曰:“邑,国也,从口。  相似文献   

8.
盛景 《大理文化》2021,(1):86-88
好友丽在凤阳邑建了一个茶舍,邀我前去品茶,心向往之,欣然前往. 可是凤阳邑却不太好找.依稀记得大凤路经过的一个村庄叫凤阳邑,我一路行去,到了太和城遗址.一问说不是,凤阳邑还要再往北.于是又往北,再问路人却说走过了.如是反复,终于在太和城遗址往前的红绿灯路口左拐进入了凤阳邑.沿路而行,路边是钢筋混凝土的商铺高墙,房舍俨然...  相似文献   

9.
<正>意大利魔幻题材影片《故事的故事》(2015)以奇异的情节和浓丽的色彩点亮人们的眼睛,对人性深处阴暗面及闪光点的挖掘亦不可谓不深。作为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第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在当年收获无数好评。而电影改编所依托的原著——《五日谈》这部古老的故事集也重新焕发出生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从《故事的故事》说起影片由"女王"、"两个老妇人"和"跳蚤"三个单元组成。  相似文献   

10.
正"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成语来自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论语·先进》篇说: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评价子路时,就使用了"升堂""入室"的比喻。《子张》篇道: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相似文献   

11.
正脑筋急转弯是一种机智敏捷的智力游戏。这种游戏据说最早出自三国时期,蜀后主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孙吴张温出使蜀汉,与蜀人益州学士秦宓有一段对话: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相似文献   

12.
乌兰 《大理文化》2021,(10):81-84
我和儿子去凤阳邑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小雨,微微细雨中,古村落就多了几分朦胧的感觉,多了几分古香古色的意韵.这纤纤细细的、温温柔柔的雨丝轻易地就把我带进了历史的轮回中了.其实,凤阳邑由于在太和古城北,很早就进入官私文献了.只是民国以前它不叫凤阳邑,而是叫砖窑.原来,凤岗由红黏土堆积而成,适合烧砖造瓦,很早就有人在此建窑烧砖.南诏,建太和、羊苴咩、三塔、蛇骨塔等古城、古塔期间,把凤岗砖窑扩建成72座之多,所以那年代,这里白天烟雾遮山,入夜烈焰腾空,且一直烧砖烧到大理国、元明时期.为此,村里人很伤心,说那时候砖窑把凤凰烧没了,把村子的风水也烧坏了,就对"砖窑"这个村名一直很抵触,更希望自己的村子叫"凤阳邑".至于这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史籍无征;白语怎么叫,村民也说不清.还好,他们的世代坚持,终于赢得三乡八寨的尊重,在村口,政府正式给立的村名牌,就叫凤阳邑.  相似文献   

13.
正一説痴呆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李頤曰:"失魂魄也。談一音哀,詒音臺。"誒亦爲騃。《廣雅》:"騃,痴也。"《漢書·息夫躬傳》:"内實騃不曉政事。"《説文》有"佁"字,云"痴貌。讀若騃。"《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僵。"郭璞曰:"(?)儓,駑鈍貌。儓音臺。"駑駘亦此字也,今謂白痴爲誒詒,俗作呆獃。~1《新方言·釋形體第四》略云:《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1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信鬼,相信幽冥世界,来源极早,在先秦的典籍中,都有关于"鬼"的说法。《列子·天瑞篇》中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说文》里面说: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国的古人会为死去的祖先立庙,这是古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但说到底,这是对于死亡与鬼的畏惧的结果。《说文》里说:庙者,尊先祖皃也。段玉裁注曰:"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  相似文献   

15.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提到了包茅、缩酒。  相似文献   

16.
正讴歌声韵满村坊坊,本义为城市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城邑划分为区,通称为坊。坊,古字"埅",通"防"。坊,相当于如今的社区。唐武德颁《武德律》,令"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但一般城居者仍受田务农。宋代区分坊郭户和乡村户,理论上,村与坊南辕北辙。村、坊乃城乡对立。村自村,坊自坊。邑居者为坊,田野居者为村,不准再随便迁移。当然  相似文献   

17.
郑金洪 《寻根》2011,(3):138-141
溯源 魏姓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以国为姓。据《史记.魏世家》等载,周文王第13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至裔孙毕万时被西戎攻灭,奔投晋国,成为晋大夫,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芮城县),子孙以邑为氏,  相似文献   

18.
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早在二千多年前 ,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的这段对话 ,一直被称作至理名言被历代文人奉为圭臬。短短几行字却包涵了无比深邃的宏大内容 ,千百年来 ,无数注释家竭尽毕生精力也没能尽述其中之精髓。那么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就连孟子也说 :“这个很难说透。它作为气是最伟大 ,最刚强的 ,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害 ,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由此又阐发出许多道德观念,"信"就是其中之一。《论语·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是与"恭"、"宽"、"敏"、"惠"相并列的仁德的表现,是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从修身到平治国家天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