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端午百索考     
正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舟之俗,也有挂菖蒲、艾叶,系百索之俗。所谓系百索,即以五色丝系臂,现在民间已少有人为之。事实上,这一民俗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例如,唐代万楚于端午日观看歌舞表演,中有一妓令其心醉神迷,直欲出于生而入于死,《五日观妓》诗曰:"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所谓"五丝能续命",应该是当时  相似文献   

2.
“斗草”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斗草』源流□刘桂秋在我国古代的游艺竞技民俗中,有一类活动可以称之为“斗戏”。所谓“斗戏”,即是使各种兽虫禽鸟相斗为戏,以供人们观赏,如斗鸡、斗蟋蟀、斗牛、斗羊、斗鸭等;除了动物斗赛之外,植物花草也可以相斗为戏,叫“斗草”,又称“斗百草”。“斗草”风...  相似文献   

3.
每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客家祖地宁化,家家户户都有“挂青”的习俗。即把菖蒲艾枝分别挂在门框两旁,在显眼的门楣上悬挂葛藤,以保平安。而挂葛藤的习俗始于宁化石壁。说起挂葛藤的习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端午节,在晋江又称"五月节",是民间岁时习俗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晋江地区除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蒲艾"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近年来,晋江市每年在安海古镇举办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既是对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更是对晋江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充分展示。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与晋江的端午节习俗大致如下: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端阳,龙舟竞渡。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小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3)
正东江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常把赛龙舟称为"龙舟景""趁景"。东莞水乡片区作为东江河口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其龙舟景民俗活动久负盛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如彭峡者可纪也。""景""趁景"意为与该地区广阔的水域空间及河流两岸别致的景观相衬。从实证的角度来讲,舟艇是水网密布的  相似文献   

6.
牛长立 《寻根》2013,(3):53-55
古人五月五日铭文镜、伍子胥主题镜、打马球镜等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因而为今人增长具有深厚底蕴的端午文化见闻做了很好的注解。五月五日铭文铜镜存世极少。宋皓在《"五月五日"镜》一文(《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中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萝轩变古笺谱》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又按题材分为若干主题。上卷包括画诗20幅、筠篮12幅、飞白12幅、博物8幅、折赠12幅、琱玉12幅、斗草16幅、杂稿2幅。所谓画诗,就是以诗入画。其题目是摘取南朝及唐人描绘江南盛景的五言诗句,据此绘刻成笺纸。如"塔影入云藏"一幅,画面居中,以淡墨画山石、树木、古塔,以拱花表现白云缭绕。用来绘制笺纸的这句诗出自明代  相似文献   

8.
正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端午节防疫驱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在日本周昌松古代日本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儒家学说,均被好学的日本民族广泛吸收,端午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当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吃粽子、赛龙舟,庆祝端午节时,日本人在这一天,除沿袭插菖莆之类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又...  相似文献   

10.
阳春的“五国六戏”精彩依旧回旋,盛夏的“两国三戏”正在震撼登场。2014首都剧场精品居4目邀请展演的暑期单元,8月1日至17日精彩启幕。法国圣丹尼国家剧院的《四川好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相士无非予》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三部大戏气势如虹,分量十足,带给观众的绝不仅是舞台之上两三个小时的绝伦演出。  相似文献   

11.
张崇琛 《寻根》2003,(3):58-61
在端午节的众多文化事象中,有关赛龙舟、食角黍的文化蕴含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因而人们并不感到陌生。惟有“兰汤沐浴”,则泛泛提及者有之,深入探讨者尚少。本文拟对此作些考证。中国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更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以迄六朝,兰汤沐浴的习惯一直被保持着。中国古代还有所谓“休沐日”,而用来沐发的,也多…  相似文献   

12.
正《襄阳蹋铜蹄》为南朝乐府诗名,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清商曲辞》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关于吴歌的产地,《晋书·乐志》云:"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南朝乐府民歌除了吴歌,最重要的就是西曲。西曲即荆楚之声,主要是湖北一带的歌谣,以长江、汉水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地方,时令一旦进入五月下旬,花便谢了,果便青了,草野便浓稠了,树木便旺盛了.这个时段,也是苍山之巅的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千树万树的杜鹃,像匍匐在地表上的一束束五彩缤纷的火把,生动地燃烧.偶尔有山风吹过,遍地是彩色的“火光”在摇曳.也是这个时段,在苍山之巅一个名叫花甸坝的地方,无论低处和高处,阳处或阴处,干地或潮地,也全都被花朵占领,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在卯足劲地盛开.道路被花朵拥塞,山岗被花朵覆盖,夏天的脚步,被立体的气候果断地阻隔在山腰.山腰以下,是夏天的百草地.山腰之上,是春天的游乐场.  相似文献   

14.
潮汕文化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潮州人在港澳和海外华人社会中确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海外的潮州人有1000万人,差不多占了海外华人总数的1/3。潮州人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共同使用着一种汉语方言——潮汕话,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看潮州戏、演奏潮州音乐、喝工夫茶、喜欢吃很稠的白粥,而...  相似文献   

15.
初唐王勃名作《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题、五津向有争议,蜀学大师王文才先生曾对蜀州沿革和范围作过详考,经考证五津在蜀州境内,而非被人误解的远至乐山犍为,杜少府往任之所也就在蜀州境内的某县,故而王勃送别友人之地就在附近之成都而非长安,诗题当然是"蜀州"。经推测杜少府极有可能出成都西门,过"五津"之首"白华津"前往蜀州属地的。"白华津"可能就是今温江三渡水,此为成都至江原(今崇州)大路之渡口,清康熙前成都至崇州、邛州驿路均由此渡。故有诗人"风烟望五津"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孙发成 《寻根》2009,(2):47-48
高淳县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北临溧水,东界溧阳,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历史悠久。其地民俗民风纯朴,是江苏省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龙灯、马灯、跳五猖、打水浒、跳花篮、荡湖船、出台角、狮子舞、赛龙舟、踩高跷、麒麟唱、太平锣鼓、送春、采菱舞、蚌精舞、放荷灯、打铜牌等30余种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寒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3,(6):54-58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起源很早,且曾盛极一时。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在清明前二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全吃冷食,故名寒食节。由于节日禁火,节日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米粉或面粉蒸糕、饼,有的糕、饼上还嵌上红枣,或是用大麦或粳米,加上杏仁煮成糖粥,准备节日里食用。这个节日“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熟食(节)、禁烟(节)。(张萱《疑耀》卷五)由于冷食伤胃,“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之戏,以动荡之”(段成式《酉阳杂俎》、瞿《四时宜忌》引)。于是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等运动,遂相沿成为寒食节的游乐活动。城市里寒食节时还…  相似文献   

18.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19.
任崇岳 《寻根》2003,(3):127-132
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建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更名为太康县,以迄于今。这里人杰地灵,特别是魏晋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更是人文荟萃。翻开《晋书》、《宋书》、《齐书》、《梁书》,便有一批阳夏谢氏名人跃入眼帘,他们中有东晋名相谢安、东晋宰相谢混(谢安孙);南朝宋宰相谢晦、谢,南朝梁宰相谢举、谢嘏;有在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名将谢石、谢玄,武将谢尚、谢万;有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家谢道韫、被誉为“山水诗祖”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惠连、谢、谢瞻、谢晦、谢庄等。诚如宋代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20.
赵燮雨  王潞伟 《寻根》2014,(4):79-86
<正>"西装旗袍戏"的提法是否造成概念混乱西装旗袍戏本该归属于时装戏之中。大量文献资料证明,与"西装旗袍戏"有关联的记载,毫无例外地同时出现了"时装戏"这个涵盖面更广、表征更为准确的名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沪剧卷》关于"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中,"西装旗袍戏"出现10次,"时装戏"出现17次,并且用到"西装旗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