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孙迪  崔宝玉  霍梦婷 《资源科学》2020,42(5):881-89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途径,不同就业身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可能会存在差异。本文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样本,应用Logistics模型和PSM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自雇和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规模城市自雇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存在明显分异;②超大、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而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却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③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大、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却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本文建议不同规模城市应实施精准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超大、特大城市,优先推进自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小城市,优先推进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大城市,兼顾自雇和受雇2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提高科技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文 《科技与管理》2009,11(4):104-106,1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目前,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口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投资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农民素质的高低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肥料技术、灌溉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而现在,有些人认为农业技术的下一个突破点将来自数字世界. “我们正处于下一代农业革新浪潮的技术风口,我们称之为数字农业.”气候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的总裁Mike Stern说,“在过去的五至七年中,农业正在经历真正的数字化,就像我们的社会所经历的那样.”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针对这些问题,调结构转方式是当务之急,其根本就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大量从事农业的人口,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原因之一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露.劳动力的减少成为我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之二是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而是进入了发达的城市地区发展.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8.
地形约束下的西部山区农业生产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农业生产用地的人口容载率为0.89.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状态.鉴于人口增长、非农用地逐渐扩张的事实,该区域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开拓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不足曾是构成我国高通胀的首要原因,而资金不足又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一大突出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下,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不增加,宏观经济就缺乏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寄语21世纪的中国海洋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蓝色农业——向海洋要更多的蛋白类食物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提供足够的食品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5-16亿,如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将会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方向。在农业出现以前,人类的祖先主要靠打猎和捕鱼来维持生存,生活十分艰难,只能养活很少的人口。自从出现了农业之后的数千年来人类一向都是依靠发展陆地农业(包括牧业),能够养活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有它的历史根源性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宝海 《西藏科技》2002,(10):14-15,21
1以色列农业发展概况 以色列位于非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198km.国土面积约为21,000km2,而可耕地面积只有4,370km2,大约为国土总面积的20%.人口650万,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农民人均年收入1.8万美元.  相似文献   

13.
陈梦熊 《资源科学》1990,12(6):29-35
一、前言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高度集中;工矿业高度集中。因此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水资源,其中尤以水资源最为重要。 自本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20年代全球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到50年代增加到28%,而80年代已增到41%。据预测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5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4%,苏联占65%。我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但是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的十四亿人口,其中大约有九亿人是农民,而农业收入就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这也就是说农业的发展关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正在进入新时期的关进时刻,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农业问题便显得更为重要[1]。而农业产业化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化还在不断完善中。而科学技术就是另一个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2]。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技本身就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很重要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是低水平、粗狂式的农业,不会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所以处理好农业科技与产业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会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军 《华夏星火》2005,(3):22-2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其中农民就有9.3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左右,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5%。这表明,占劳动力1/2的农业只创造了1/7的产值,而不是1/7的经济量,却要养活占总人口超过70%的农村人口。由此可见,要想使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搞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众所周知,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始终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党和政府最  相似文献   

17.
农业集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我国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很少,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多而继续递减。如果以1982年7月1日普查人口10.0818亿与2000年计划12亿人口计算,那么人均资源则为: (1)土地面积:1982年,世界平均数为每人49亩,我国人均  相似文献   

18.
文乐 《软科学》2017,(9):20-24
利用1999 ~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地区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性,本地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了区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从区域间关系来看,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本地人力资本积累对周边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因而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涛 《科技风》2011,(18):242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将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垢可持续利用。"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科学、合理利用,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搞好土地整理,而农业机械又在土地整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中义 《今日科苑》2007,(12):11-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基数大,且供给不断增加,到2006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60012万人。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度;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程度的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只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