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读《庄子·秋水》篇《庄子》书中有一篇名叫《秋水》,从秋日雨水写起。秋雨引起河涨,暴涨的小川汇合于滔滔的黄河之中。河神欣然自喜,自以为天下一切的美好都集中于己身。他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向东了望,汪洋一片,没有尽头。这时,河神开始醒悟,他说:过去...  相似文献   

2.
3.
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了道家代表人...  相似文献   

4.
道家哲学重视全生避害,《庄子》一书更是重视安全问题。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安全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做为安全问题核心的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当我们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就会发现《庄子》中的安全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具有启发性。然而,目前对《庄子》中的安全思想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庄子》中的安全思想,以便从《庄子》一书中获得一些对当代安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老年朋友最好读读《庄子·养生主》康宁《庄子》书中的《养生主》,值得一读。在庄子看来,"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一个人只要他顺应自然,即可享尽天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健康长寿。为发挥这个观点,庄子讲了一个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庖丁熟悉牛的身...  相似文献   

6.
這篇文章討論中國音乐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清商署的設立和“歌弦”、“大曲”兩種新音乐體制的產生,並涉及到相和歌同清商三調的關係,漢以前楚乐同巍晋新聲的關係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觀點。  相似文献   

7.
"心"是《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道、气、德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管子》将"心"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层面,并试图通过正静安和、专一心意等修心养心方法达到聚精养气、抟气如神的精神境界。《管子》四篇的心论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读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465-520/521年)生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曾做过“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官。刘勰早孤,笃志好学。但因家贫,一生不曾婚娶。其所著《文心雕龙·史传》篇是中国最早的史论著作,文虽短约,但影响深远。今作本文,对其内容及表现出的历史编纂理论进...  相似文献   

9.
<正>“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首次将“道家”作为学派来论述,《汉书·艺文志》基于目录学家的立场沿用此含义,此后“道家”作为学派成为基本用法。但内容上以学派视角论述道家的文本在“道家”一词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庄子·天下》就是最早对道家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随着学术史的发展与完善,学术史文献论述道家的方法与内容不尽相同,道家的内涵与特色也有了区别。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道家不得不在道势之间产生学术分歧,道家内涵因此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献中有所改变。本文就以《庄子·天下》、《论六家之要旨》和《汉书·艺文志·道家略》这三篇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所论道家之异同为例,以学术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道家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与分化。  相似文献   

10.
<正> 对《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咢,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的理解,前辈学人多持这样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作乐需八音克谐,即所谓"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不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出生并且成长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幼年便备尝人间生活的艰辛,在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迁往巴黎,逐渐成长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对世界、人生的种种思索。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逐步建立起了其荒诞哲学的艺术风格。《西西弗神话》是他发表于1942年的一本哲学随笔,在这  相似文献   

12.
清代《庄子》考证是庄学史上的重要内容。其考证材料非常丰富,考证成就十分突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考证内容量大面广、形式多样;考证方法新颖灵活、科学合理;考证程度巨细无遗、细致深入。其中虽也出现了某些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沈云 《华夏文化》2021,(4):5-10
今本《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是一本占筮之书,主要内容包括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战国以来形成的解释《易经》的著作,总共有七种十篇.通过《易传》的解释,原本的占筮之书呈现出了哲理化的倾向.《系辞》是《易传》中的重要一篇,其主要内容是通论《周易》和筮法的大义,解释时并非逐句分析《周易》经文...  相似文献   

14.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5.
高照 《华夏文化》2002,(4):56-58
在今天,我们中间的极大多数人,对于经济社会所带来的穷富差距,尤其是面对亿万富翁与每月生活费在二三百元的穷者这一严酷现实,很是有点想不通,并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赵娜 《华夏文化》2007,(3):22-23
“忘记”、“遗忘”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时间的变迁,主体记忆的性质程度,遗忘已故去的事情实在不足为奇,而忘记的方式亦可以不必相同,有自然的忘却和故意的忘却等等,而这些在《庄子》之中却别有滋味。或许人们多把“忘”视为《庄子》哲学中的消极表现,其实,“忘”在《庄子》中是种方式,是种境界,与其对人生真理的思考是一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那个时代,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忘”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纷乱不已,原有的礼乐制度、政治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而…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袁珂一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大师,出其余绪以研究神话,竟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国神话的开山祖。他在1929年出版的《神话杂论》和《中国神话研究ABC》(现均收人1981年百花文艺社出版的《神话研究》中,后者更名为《中国神话研...  相似文献   

18.
祁涛 《华夏文化》2013,(3):36-38
《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喻之以"三籁";贯之以"两行"之法。终达于"无待","物化"之旨。我理解"吾丧我"与"三籁"之间为比喻关系,庄子借"人籁"与"地籁"对举,透显出"天籁"亦即"吾丧我"之"吾"所达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陈静女士在总结《齐物论》结构时说:"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  相似文献   

19.
庄子思想的真谛──谈谈庄子的人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思想的真谛──谈谈庄子的人际关系理论谢阳举(一)庄子思想秘旨所谓庄子思想秘旨,当然是指庄子思想针对的对象、目的是什么。这是完整地理解庄子思想历史真谛的大前提。庄子(约前369-前286)生活于战国中期。其时王道衰微既久,天下政经秩序混乱,战火深重...  相似文献   

20.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