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何谓"諡"?《说文》:"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阙,缺读声。徐锴曰:"兮声也。"读"兮"声是对的,为什么加"皿"呢?未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谥"字,"笑貌。从言,益声。"甲骨文有"益"字:■,象器皿里装满了水,往外溢之形,为"溢"之本字。徐铉据《唐韻》注有两个读音:一为伊昔切,一为呼狄切。呼狄切正是"諡"的读音。现在"諡"也可以写作"谥"。这是否是"谥"之字义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2.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3.
正央视有次做节目,主持人问:"象"字是几笔?小学生答:十一笔。博士生答:十二笔。最后裁定博士生答错了。这是一次游戏。面对屡经变化的汉字,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难保不出"洋相"。下面拈出一个"众"字来说说。众,简化字。繁体为:。《说文》字头无其字,按照汉字的组字规律,我们找到了一个字:,"血理分,斜行体者。从从血。"血在血管  相似文献   

4.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5.
《汉书》说蜀人"好文刺讥",从撰《汉书》的班固所录、所撰的司马相如、扬雄的生平事迹来看,说他们"好文刺讥"恰如其分。而从班固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撰、评看,班固对他们非常尊崇。这证明,"好文刺讥"是褒义而不是贬义。司马相如、扬雄可以说是古代巴蜀文人的榜样和代表,他们"好文刺讥",其他的巴蜀文人当然也"好文刺讥"。"好文刺讥"成为巴蜀文人很普遍的一种性格。  相似文献   

6.
翟屯建 《寻根》2021,(3):114-118
浙江与渐江 安徽省的省名由安庆与徽州两府各取首字而成,所以人们说徽州占了"安徽"一半.省名与徽州相关的不仅于此,"浙江"一词也是全部源自徽州.最初有这个想法,源自宋罗愿《新安志》中的一句话:"'浙'或作'淛',音制;或作'渐',义并同."那么,浙、淛、渐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7.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8.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9.
一命题的提出三才,华夏古词;主义,西方今语。如今组而合之,倘能见容于时尚乎?《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以成卦。  相似文献   

10.
<正>学与问原为两事、两义。《说文》曰:"斅,覺悟也。"意为知晓、觉悟,虽非其本义,但许慎所选字形加了"攴"旁,视教、学为一体,其实是对的。甲骨文"学"字乃从臼持爻以教膝下子之形,是个会意字。后又加表庐室的秃宝盖,《说文》中秃宝盖意为蒙昧,表示启迪童蒙,故其本义为接受教育、学习,颇有点今日上学的意味。从中亦可见教与学原为一字,后来才分化为两字。《尚书·兑命》曰:"学学半。"意谓教和学各占一半,教和学  相似文献   

11.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12.
昆吾作陶     
吴正格 《寻根》2013,(2):55-57
陶,《说文》里写为"■",左边的"■"(阝),同阜,表示山丘;右边的"■"(■),是瓦,指屋。按《古史考》记"夏后氏时,昆吾作瓦,以代茅茨之始";"■"可理解为山丘旁的居所。所以,《说文》释"陶"字为:"再生丘也,在济阴……陶丘有陶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这是说,陶是两重的山丘,为古丘名,在济水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汉字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已经解析过"众"字(见本刊2014年2期),现在,又解析一个"亥"字。亥,篆文为,《说文》:"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袖"之异体字,藏也)子咳("孩"之异体字),咳(孩)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亥,是汉字中很古怪的一个字,饱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15.
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象尽意"虽源于《易经》,但却不是国人特有的表情达意方式,而是人类之认知共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立象尽意"实质上就是以意象、意象图式表征主体的认知与情感,其根据在于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可操作性。就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方式而言,"立象尽意"主要有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直接立象尽意即直接选取特定物"象",寄托情思,表征认知;间接立象尽意即通过隐喻,将意象、意象图式从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给人启迪与遐想,或者通过转喻,让源域意象、意象图式为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的思想主旨,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社会阶级斗争的政治小说,也有人从金丹大道的立场来理解《西游记》。对此,詹石窗先生的新著《詹石窗正说西游——〈西游记〉解密》(以下简称《解密》)分别进行了介绍与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詹先生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养性修真为特色的人格教化。"~([1])在《解密》一书中,"养性"和"修真"  相似文献   

17.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18.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9.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20.
《远古暨三代文学史》在《夏代诗歌》中认为,"桀伐有唐歌"和"《墨子》上载有一支(民歌)"是夏代诗歌。《墨子》所载文字的是对启和启之子"纵乐放荡"的描述,无论是这句话的全部,还是只将其中"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提取出来,都不可能是民歌。载于《归藏》的《桀伐有唐歌》因为《归藏》就与《周易》一样,是古代的占筮之书,而"昔者桀筮伐唐"就是卦文,它当然不会是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