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送别诗.以眼前丰茂的古原草作比喻,咏物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忠贞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2.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1,(13):114-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远芳侵古道,又送王孙去,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睛翠接荒城。萋萋满别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盛赞野草顽强不屈精神之名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为应对人类面临之严重挑战,科学家问计于野草。2008年6月29日《纽约时报周》发表克利斯托弗文章,  相似文献   

5.
唐贞元三年(787年)早春时节,年仅16岁的白居易怀揣诗稿。来到人才济济的帝都长安。虽然都城的亭台楼阁气宇轩昂,街市热闹非凡,但他无心浏览,急着想去拜谒当时的名诗人顾况。  相似文献   

6.
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笔者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笔者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界有人曾言,"郭老不服老,诗多好的少",此话言过其实。《郊原的青草》(附后)就是郭老晚年所作,发表后获得广泛的好评。阅读这首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附后)。可以说,《郊原的青草》是从《赋得古原草送别》脱化而来,但做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仔细品读,我们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1):56-57
这首诗被“腰斩”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只剩下前四句,基本上就是一则“看图说话”的材料了,根本看不出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李唐王朝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少年,也带有时代的忧郁,所以他的送别诗不会写得像李白那样昂扬,反而充满了凄婉的神情。  相似文献   

9.
横列一、清朝皇室的姓氏二、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春风吹又生”的上一句三、《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的人物,曾智斗四十大盗四、一种国际流行的扑克牌玩法,英文名字是Bridge五、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成语“完璧归赵”与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于宙 《阅读与鉴赏》2009,(11):63-6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有一句原文是“水尤清冽”。教材脚注中释曰:“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显然,原文中的“清冽”被解释为“清凉”。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1.
从古到今,以草命题为诗者不胜枚举。在群诗之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可称为压倒群雄冠绝古今之作;另外晚唐诗人徐寅虽在文学史书未曾留名,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仅写有不足三行的传记,但他的《赋得路傍草》诗亦堪称与白诗相匹敌的以草为题的名诗。今将两诗加以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章念 《现代语文》2009,(5):148-148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有《五柳先生传》一文。经再三研读后,笔者认为此文对“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中“吝情”与“去留”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徐强 《现代语文》2008,(5):111-111
为许多省市使用的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在古诗词和文言文注释上有较多错讹。今仅就《孔雀东南飞》一诗的问题略加辨析,期望能对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命,古今中外各色人等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过精妙的阐释:或以其壮丽的人生、不屈的战斗进行阐释——孙膑、司马迁、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身残志坚,奋斗不息,奏响了一支支悲壮的生命舞曲;或以其美丽的篇章、瞬时的顿悟进行阐释——白居易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告诉我们生命的顽强,沈石溪讲述了一个老斑羚以身体为桥墩、舍身延续...  相似文献   

16.
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在注释上,有的当注释的未作注;有的下文注了的上文却不注;有的注释则欠准确。这给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特提出来,以期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兰亭集序》里的句子。人教版高中《语》(必修)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给“悟言”作注:“坦诚交谈。”笔以为此注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