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诗、作词、作曲,一般都忌讳一字反复出现,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连用复字,或句首,或句中,或句尾,反复吟咏,从而获得一种特别的意趣。这就是叠咏诗。  相似文献   

2.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3.
“务头”是古代戏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明清以来说法不一。“务头”情况很复杂,它不具有单一性特点,也并非所有元曲曲调都讲务头。务头首先与曲辞四声声调中上声字、去声字及阳平声字的使用关系密切;其次。从曲调声腔上看,多在揭起其音或宛转其调处。务头在曲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或句首、或句中、或句末。其表现形式有词语型、对句型及单句型等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作诗、作词、作曲,一般都忌讳同一字反复出现,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连用复字,或句首、或句中、或句尾,反复吟咏,以强调某一事物,从而获得一种特别的意趣。这就是叠咏诗。  相似文献   

5.
<正>"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  相似文献   

6.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7.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是”是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一般用在判断句中,但也常用在陈述句、描写句中;它一般是动词中的判断词(或称联系动词),但也有些不宜看做动词。所以“是”的用法颇为复杂。本文试就句首的“是”作些探讨。句首“是”的用法,大致有如下四种格式: 一、“是+(主语+谓语)”式:这个“是”用于句首,是为了强调句子所陈述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在句首的“由+施事”结构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结构“由+施事”可以位于句中或句首,位于句首时其语法功能是作主语而非状语。包含“由+施事”的句子,不妨称作“由”字句。“由”字句与“被”字句形式上相似,实际上有很大不同。“由+施事”在句首的“由”字句是主谓句而不是无主句  相似文献   

10.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式介词“时(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意则期多,字唯求少”。忽视“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的要求,不注意字、词、句的简炼,就可能出现文字累赘、词语堆砌、前后重复等毛病。这种不必要的重复便是赘言(tautology)。一般说来,赘言是一种语病,应当避免;但有时正确地使用赘言,反而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使意义更明确,达到强调的效果。语言中的赘言现象有相同词语的重叠,前后反复出现;有近义词的连续使用;更有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没法儿”由述宾结构词汇化演变而来,多用于口语。语义上,“没法儿”既可以表达客观否定,也可以表示“不可能及绝对不会”(含肯定语气),还有“达到极限”(含夸张语气)的义项;句法上,可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可与其他动词共现,且常与副词连用,其后接成分主要是谓词性成分;语用上,具有主观强化功能、焦点凸显功能以及互动性功能。“没法儿”能灵活适用于不同句类,但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13.
“要说”是“X说”类词语中的一种,作为一个话题标记,在句中的结构主要位于句首,也有极少数个例出现在句中;区别“要说1”与“要说2”的依据主要看是否是词、“说”的言说义是否虚化、中间能否插入其它成分;在话语交际中,使用话题标记“要说”与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  相似文献   

14.
作诗、作词、作曲,一般都忌讳一字反复出现,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连用复字,或句首,或句中,或句尾,反复吟咏,从而获得一种特别的意趣。这就是叠咏诗。清代嘉兴人朱然平时不用功读书,连考几次也没考中秀才。后来他发愤攻读,不仅考上了秀才,而且乡试中榜,成了举人。那些当初和他一样不求上进  相似文献   

15.
在上古汉语里,“始”和“已”即是两个用词。“始”表“开始”义,“已”表“已经”义,使用频效颇高。但与此同时,“始”和“已”还有另一常用义,即“始”表叙事的回溯,相当于“初”的用法;“已”表事隔不久,后来凝结成了“已而”。这两种用法,都出现于叙述句首。为了阅读的方便,当这种“始、已”出现于句中时,应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文言文中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本文举出这种主谓结构出现的三种语境中,“之”字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语言事实,说明“之”字的出现与否,同主谓结构的是否具有独立性无关。然后对这种“之”字在句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其作用如《马氏文通》所说,在于疏缓语气以引起强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转述句,传统语法从句法形式出发认为当转述小句出现中句首时,直/间接引语是转述句的宾语或补语,它与转述小句之间是从属关系,当转述小句不出现在句首时,它被视为评述分句,直/间接引语被认为是主句,章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有关理论,把直/间接引语与转述小句之间的关系看作是语义投射关系,在转述小句出现在句首的转述句中,间接引语与转述小句之间是主从的依存关系,在转述小句不出现在句首的转述句中,直/间接引语与转述小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同时也指出Halliday和Thompsom关于投射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是由语气副词"反"历史演化而来。"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有唯状性,在句中作状语。从焦点功能来看,不同句法位置的句子焦点不同。当"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出现在小句的句首时,该句的焦点通常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末尾;当"反"类语气副词位于小句中间时,该句的焦点可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句首或句中。从语义特征来看,与"反""反而"相比,"反倒"更突出语气副词"倒"的作用。从时体特征来看,"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多用于已然,"反而"可出现在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的句子中,其余多出现在现在时与过去时句子中。从偏误分析来看,"反而"的偏误类型集中于误代,"反倒"的偏误类型集中于错序。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20.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