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史学建设的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史学理论体系和运作机制,为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方面的支撑。五十多年来,围绕着这一基本目标,史学界进行了艰辛的跋涉。回顾这一历程,总结其间的得失,对于促进今后史学的发展和良性运作,无疑是一桩极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证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尤其是它提倡把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的观点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在探讨了合法性和合法性危机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建国以来中国政治的三次合法性危机,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二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现代艺术史、学史乃至中国现代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瞿林东著《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探讨了一个事关历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史学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该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认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阐述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主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当代史学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特色等内容。它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当代史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史学理论的自我认识,是对当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自觉意识和深沉的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剩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乘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学术转型期 ,较之以往 ,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视角和观照点在发生新变化 ,涉及当代史学观念的自觉与纯化 ,学术定位的优先性 ,学术与社会的视角 ,史学批评等四大方面。这些变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以揭示其对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论在历史观点和史学视野方面,还是在撰述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草创时期所不能比拟的。理论上的准备和提高,撰述兴盛局面的形成,以及重要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是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史学工作者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的同时,不断吸纳国外经验和成果,积极探索史学自身规律,努力建构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历史认识论,尤其是历史认识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史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20多年来,学术界对历史认识主体的性质、内涵、结构、功能及其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科学性的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是 2 0世纪上半叶我国历史学领域出现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史学日趋自觉和自律的特点。本文拟在梳理这一过程基本线索的同时 ,对各时期的发展特点、成就及其在推进现代史学建设方面的理论意义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苏联史学的学习、借鉴、批判、反思的过程曲折前进的.从1949年以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个时期: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是全面学习苏联史学的时期,中国史家大量介绍和全面引进了苏联史学的成果;1956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苏联史学在中国逐渐被冷落、被摒弃、被批判的时期,两国史学的交流进入低潮;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进入了对苏联史学的反思时期,中国史家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史学,史学之间的交流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中西史学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出现了引入西方史学的新热潮。与以往相比,所输入的西方史学的内容,在系统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以梁启超、胡适、何炳松等人为代表,在积极引入西方学术的基础上,对中西史学的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因客观条件与主观原因的局限,在五四时期中西史学交融的过程中,也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说明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9.
李泰菜是20世纪前半期在史学理论和专门史等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20世纪20年代,他深入探讨了中西史学交融的论述模式,并对近代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观点。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是颇为新颖的观点,对后来梁启超等人的史学理论著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