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新闻界》2018,(3):32-39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形成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中,"常规"成为解读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对常规的过度强调,也成为新闻生产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缺陷。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反思新闻生产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在承继"第一波浪潮"的质化研究与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将结构和能动性、宏观和微观关联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多元层次上分析新闻实践的普遍框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整个新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生产社会学再度迸发出强劲的研究势头。对"第一波浪潮"的理论缺陷进行修正和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进行创新性吸收,形成一个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批判精神和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成为网络时代新闻生产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媒介而言,形象是新闻文本中当事人或参与者的整体呈现.在专门的人物新闻中,新闻人物成为核心焦点,而在事件新闻中,人物成为结构主义理论中文本的一个构成单位,新闻人物转化为推动事件发生的"行动者",其形象特征来自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动部分.新闻的事实第一性原则使得形象可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会角色"实现对接,而角色理论对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的拓展提示我们:新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它在受制于社会事实(反映角色表现)的同时又可能暗含媒介对其的形象建构(潜在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3.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一一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解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4.
张萱 《新闻爱好者》2012,(23):43-44
本文在媒介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代时政期刊"主题内容"变迁,特别是"主题内容"中最显著的符号标志——"标题"内容变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社会性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新闻制作框架理论中"意识形态"、"新闻价值"和"媒介意向性"三个层面的针对性剖析,揭示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变化特征的社会性动因。  相似文献   

5.
善于第一个抓住有价值的人和事抢先报道,是记具有优秀新闻素质的标志。在中国共产党报刊宣传史上,第一个生产战线的工人典型赵占魁就是穆青同志采写的。这为穆青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根基,也为我国的典型报道开拓了一条宽广深远的道路。总结他采写赵占魁的经验,对指导当前的典型报道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理论框架、路径取向与发展现状.认为新闻生产社会学是媒介社会学的分支,其研究路径主要来源于媒介社会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主要从社会结构与组织的角度对新闻生产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7.
张帅 《新闻传播》2013,(12):303-305
"形象"(image)或"媒介形象"(media image),数十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故研究媒介形象亦有宏观意义,藉此可透视一个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之社会影响。本研究对于当代媒体对专家形象的建构,分析了专家形象被媒体过度地建构成"砖家"的可能存在原因是媒体与受众刻板成见,探讨了对刻板成见的修正;并初步验证了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在群体成员,对刻板成见有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要为记忆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媒体记忆的边界就不能太宽泛,内涵也不能太狭隘。本文主张媒体记忆领域应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并将新闻生产视为记忆实践,进而聚焦新闻再现中的"历史"元素、媒体记忆生产与消费的逻辑,以及新闻生产与公共记忆之间的关联。这一界定引出一系列具有批判性的经验研究议题,包括媒体记忆的生产机制、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联、新闻对公众记忆的影响、媒体记忆的全球流动、记忆与公共生活、媒体记忆与中国近现代的国族意识、媒体怀旧与日常生活,以及中国新闻界的集体记忆等。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电视新闻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媒体文化学者兰斯泰德的文献观察,主要体现为把记者权力置于新闻场域之中,对权力概念做出新的理论解读;把新闻生产置于权力关系的网络之中,对新闻生产展开新的宏观分析;把新闻生产细节置于观照的主体之中,对宏观理论进行新的微观把握。文章最后提出新闻生产的"另类"创新是理论生命力的灵魂,任何理论的普适性也非万能,因此任何创新与超越都是理论生命力的延伸与继续。  相似文献   

10.
李嘉树  刘星  钱元 《青年记者》2009,(20):79-80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隆重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赵占魁的画像与毛泽东、朱德的画像被一同挂在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①一名普通的工人能有如此荣耀,源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对赵占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4):4-12
社会学曾在新闻研究的不同发展时期深刻形塑了这一领域的面貌,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新"客体"和"新"理论两个层面呈现数字时代新闻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意在回答新闻社会学究竟能为数字新闻研究提供哪些助益。未来仍应加强新闻与社会学的再连接,以继续夯实数字新闻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采访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隆重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赵占魁的画像与毛泽东、朱德的画像被一同挂在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①一名普通的工人能有如此荣耀,源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对赵占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之一"和谐"在天山网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天山网不同频道的新闻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后可以发现,"和谐"正是天山网新闻报道构建新疆形象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媒介框架理论与对新闻关键词的数据分析,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如何体现在新疆媒介形象之中,并就天山网构建的媒介形象特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它与报纸、广播相比,有着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连续运动着的画面和有声语言的有机合成构成电视特有的表意系统。观众收看电视新闻,也是希望通过画面和声音更真切、更直接地了解新闻事实。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观众的收视心理决定了电视新闻必须传播更多可听、可看的"形象信息。因此,电视新闻的选择和评价标准除了新闻价值这一新闻共性之外,还必须考虑形象价值这一电视个性要求,使电视新闻扬长避短,真正发挥电视独有的形象比较力。一、问题的提出"形象价值"最早是由摄影界起用的一个概念。1983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理论旅行视角和文化中间人概念,从研究者的学术想象和实践入手,考察中国学界如何译介、挪用、移植媒介社会学,探究媒介社会学跨越时空的"旅行",理解传播学"中西之间"的互动。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历史文献的分析发现,中国学界对欧美媒介社会学的想象呈"经典化"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由翻译完成的"再经典化"的后果。与此相应,媒介社会学的本土实践则带有强烈的"当代性"。经由经典想象、再经典化和当代实践,媒介社会学被"驯化"为新闻社会学,为在地学术实践提供了建设性的"话语资源",为新闻学和新闻业寻求突破的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新闻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关注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直播这种方式,在国家哀悼日的报道中有效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社会记忆功能和社会抚慰功能.在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同时.这样的报道叙事也完成了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赵爽英 《新闻知识》2015,(2):11-12,41
20世纪后期,报纸在电视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主要体现为报纸版面形式的调整及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此次变革被称为报纸的"重新设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电视新闻的开放性叙事对报纸产生重要影响,报纸通过图文及版面的变革,实践了报纸的"电视化"变革,并塑造了开放新闻叙事的面貌。本文以跨媒体叙事理论为思路,通过探讨报纸"重新设计"运动中的开放叙事实践,认为开放新闻叙事是当代报纸变革的重要思路,媒介融合时代的报纸将继续实践"开放新闻"的理念,将新闻叙事形式的变革深入到叙事结构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