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对时间与空间距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时间和空间的指示方面,本文结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同礼貌原则的关系,探讨了通过调整时空距离从而达到礼貌效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徐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 ,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4.
《慈悲》的悲剧美源于莫里森采用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场景设置的距离化,使小说与读者之间拉开一段适当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了非凡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5.
徐Xu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6.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距离控制方法,通过对各种距离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左右着读者的反应,调节着读者的阅读感受。小说作者与小说隐含作者、小说作者与小说人物、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控制,是巴金在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上做出的努力;另外,巴金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他独到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心理距离”说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了“心理距离”说的错误根源,结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论述了美感源于现实生活、美感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伤的源泉、是培育美感的沃壤的道理,并对导致当代“心理距离”说者陷入理论误区的玩赏、欣赏、观照三个被混淆的概念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印象主义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斯菲尔德印象主义的创作方法首先表现为视觉的美感效应,在小说载体中传达出绘画所特有的可视性艺术效果;还表现在对瞬间印象的捕捉和传达上,这也是曼斯菲尔德刻画小说人物的常用表现方式;印象主义对曼斯菲尔德文学创作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其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由音乐艺术熏陶哺育起来的美感是当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审美欣赏中要获得美感需要关注和重视四个要素: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保持审美距离、协调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