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声字的浓厚义与声符字“农”的本义。引申义有一定的关联,其声在其本义“用力耕作”中所含的勤勉笃厚义作为语根,引申而有厚义。汉语中的“农”、古越族中的“侬”、吴语中的“侬”似有着亲属语言间的关联。在“我”成为通称后,“侬”则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由己及人,由尊己到尊人,由谦称自己到尊称对方。“农”的释义可为:①勉,勤勉。②族称。寓义繁衍兴旺。文字产生后,表族称的“农”遂以“农”为声,加人旁而为“侬”。④指从事耕种之人。⑤勉力耕作。⑤农事,农业。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村的地位甲、农户居全国总户之多数(民国二十一年国府统计局报告)项别人数备注总户数七八、五六八、二四五农户数五八、五六九、一八一占总数百分之七十五乙、农村为国赋之源泉(民国八年农商部报告)  相似文献   

3.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4.
刘半农(1891年—1934年),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早期研究语文学的著名学者,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18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应用文之教授》,是刘半农在北京大学预科进行国文教改试验的一份报告,被认为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一篇作文教学论."五四"以后,国文国语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部分,有许多条款是参照刘半农的试验成果制订的,可见其分量之重、影响之深.这份报告集中反映了刘半农的作文教学实用观,不仅对当时的写作教学起到了点拨症结、指明方向、明确做法的作用,而且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与改革也同样具有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逸飞 《新读写》2011,(4):34-34
章太炎、辜鸿铭、钱玄同、陈寅恪、刘半农、胡适…这些响当当的名字组成了一个群体——民国教授。他们虽各有所长、独树一帜,却有着同一种风度——精神层面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6.
沿革金陵大学农林科,为造就农业推广人才及有农业知识之乡村小学教员起见,曾于民国十一十二年,相继设立农业专修科及乡村师范科.教材专取实用,教学注重实习  相似文献   

7.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8.
刘半农 (1 891~ 1 93 4) ,江苏江阴人。初名寿彭 ,改名复 ,字半农。是中国新诗前驱之一。他所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经赵元任谱曲后 ,传唱至今 ,已成为中国声乐艺术保留曲目。这深沉优美的歌曲 ,往往被人误认为是男女之爱情之歌。其实 ,刘半农是在留学美国时创作这首?..  相似文献   

9.
当民国十年八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职业学校聊合会既成立。即提议举行出品展览会,经委员会几度之讨论,定为分年分部举行,今年先开苏浙皖赣四省展览会于上海。以后将于天津汉口广州三处,次第开会焉。兹分述第一届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之内容如左:(一)开会时间,民国十一年二月一日至七日共七天,每日上午九时开始展览至下午三时停止展览,二时半起至五时娱乐讲演。(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已于三月十日开学。校址设在北京市郊区。目前设有农学、蔬菜、果树、林业、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用配电、畜牧兽医和农业经营管理等九个专业。学生大多数参加过一年到三年以上的生产劳动,在农村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受到了初步锻炼,有生产队长、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学生入学后实行半农半读,教师实行半农半教。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一年(民国10年辛酉)三十一岁三月二十日长诗《十二个》译讫,寄岂明,托他在国内发表。同时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谈及对于译诗的一些见解。五月二十日民歌专集《瓦釜集》编成。夏从英国伦敦“转赴法兰西,入巴黎大学,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讲”(魏建功《刘先生行状》)。八月九日鲁迅将刘半农的一篇译稿寄沈雁  相似文献   

12.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南京半农半讀中級卫生学校于四月一日开学。学生在校实行半农半讀,毕业后回乡将实行亦农亦医。学校以十月人民公社医院作为基地。教学人員除了由兄弟学校抽調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率先提出了半工(农)半读的职业技术思想.其内容可概括为:半工(农)半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农村应推行半农半读;城市应推行半工半读;要培养半工(农)半教的师资;"五年试验,十年推广".其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半耕半读思想.其实践基础是他的早年勤工俭学经历、他对国外半工半读信息的及时把握和他的国内教育管理实践.他的这一思想有着积极意义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之棉花     
民国十四年上海棉花之输出入民国十四年(十五年海关册尚未出版)中国棉花输入额为一八○七四五○担。计值六九、九六五、一七七两。而上海之棉花输入额为一、五一六、七九七担。计值五八、八五一、七九○两。适占百分之八十四强.其各国输入之数如下。(下列各数皆专就上海言)  相似文献   

16.
《月夜》是沈尹默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2017年被收入部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回望百年诗坛,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正式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共九首诗作,作为新诗草创期的第一批实验之作,迎接它们的是反对派的激烈言论与新诗人的热切响应,但无论如何,随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的新诗见诸报端、传播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教师博览》2009,(9):48-49
民国时教授们有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2块银洋.县长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洋.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至300元之间。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郁达夫在北京担任经济学讲师的时候,抱怨自己的月薪只有117元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19.
朱伦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4):114-115
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沿革 (一)中国高校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西方大学模式进入我国,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实行分科教育。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或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理兼法商二科,或理科兼农工医三科(或三科中兼两科或一科),方能称为大学。民国6年公布的新《大学令》和民国11年公布的新学制,承认了单科大学的合法性,民国17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正式规定大学可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8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方可称为大学。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为了贯彻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精神,总结我省半农半读教育工作经验,促进农村教育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召开了一次全省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据这次会议反映,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积极试办和发展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