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义论》一书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是罗尔斯对其一贯思想所作的一种体系化的努力。该书集中阐述了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设计并证明了两个可供选择的用于基本制度安排的正义原则。本文试图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作些诠释,并籍此对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公正平等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提出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基本结构中分配正义的问题。考虑到社会基本结构的建设是实现罗尔斯正义的前提,因此必须认真考察何种社会基本结构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的正义学说对研究法与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有较大的启发作用。罗尔斯论述了正义二原则的实现过程,提出了政治正义、经济(分配)正义和个人正义问题,并论述了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对正义的严重侵犯下,人们可以采取良心拒绝、非暴力反抗的方式拒绝服从法律。在承认实体公正难检验性的前提下,“视为公正说”正是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在司法审判中的体现。就法治建设而论,国家在立法时应当更多地考虑予弱者以更多的权利配置,在司法时也应考虑保护弱者的原则得以更具体的贯彻。  相似文献   

4.
《正义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A Theory of Justic)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在著作中指出了社会上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等不公正现象,全面展现了罗尔斯本人的正义观点。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二字是社会制度的正义,它用来形容一种公平的社会制度,公正的法律秩序,和被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所能得到的分配公平。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是平等,他所提出的正义二原则充分诠释了罗尔斯正义观里的自由平等思想([1])。罗尔斯表达了他在道德中在社会中对正义的看法,对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尔斯的正义观是一种分配的公正理论,他所提出的正义原则对于我国解决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凸现的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的全球正义思想主要强调基本人权,关注“承受负担的社会”。阿马蒂亚·森认为,需要超越国家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评价一国内部的公正,为了解决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等需要变革全球性的制度安排。阿马蒂亚·森批判罗尔斯的全球正义具有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在评价标准方面放弃了公正原则,采用的是“封闭的”中立性,没有将他的差别原则应用到全球领域。阿马蒂亚·森的全球正义思想具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优越性,对解决当今全球普遍存在的正义问题,给出了较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案,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经历一个过程,从《作为公平的正义》到《分配的正义》再到《正义论》,逐渐摆脱了功利主义影响而走向规范主义。其思想精髓在于:“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设计;两个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的证明;自由的优先原则、正义的优先原则和正当对善的优先原则。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维护代际正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分配正义的两个名理论——罗尔斯的公平论与诺齐克的权利论,分别说明了他们的内容、主旨、问题所在,强调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是无条件的完全平等和有条件的不完全平等的统一,论述了诺齐克的持有正义是进行分配和行使国家职能的前提,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最后,简要指出它们对于我国实现分配正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与诺齐克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杰出代表,两人同属新自由主义阵营,然而两人的观点在正义问题上却大相径庭。罗尔斯从自由平等的权利出发,通过契约论的方法,无知之幕的概念,主张用两个正义原则取代社会上流行甚广的功利主义作为社会经济分配的指导原则,而诺齐克则批判和继承了洛克的物权理论,从人对物所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论证了持有的正当性。实际上,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何为正义的标准以及平等自由的优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与诺齐克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杰出代表,两人同属新自由主义阵营,然而两人的观点在正义问题上却大相径庭。罗尔斯从自由平等的权利出发,通过契约论的方法,无知之幕的概念,主张用两个正义原则取代社会上流行甚广的功利主义作为社会经济分配的指导原则,而诺齐克则批判和继承了洛克的物权理论,从人对物所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论证了持有的正当性。实际上,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何为正义的标准以及平等自由的优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考试公正是教育考试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本文在讨论公正的一般内涵和实质基础上,着重研究教育考试公正的理论内涵和社会实质。文章认为,教育考试公正就是组考者通过考试使可能的应试者得其所应得,或者说使可能的应试者各得其所,其社会实质在于:它是教育公正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方式,是个人潜能合理开发的保证机制。文章提出,不能仅仅从教育考试本身来认识教育考试公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要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视野、站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考试公正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两种席位分配方法与公平的席位分配方法的比较,确定其是否为公平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活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重大的正义问题.但是,自由与正义是两个概念,自由并非都是正义的.自由的内涵、类别、自由与正义的关系构成了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justice judgments concerning grading. In two studies with secondary students (N1 = 350 academic-track students; N2 = 225 intermediate [n = 81] and academic-track students [n = 144]) attending the 7th to the 12th grade level,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vignettes describing three different grading systems: criterion-referenced grading, norm-referenced grading, and individual-referenced grading. The subjects graded and other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varied. In both studies, factor analyses consistently revealed that students’ justice judgments were contingent on the comparison standard applied, but independent of other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riterion-referenced grading was rated as the most just practice, individual-referenced grading as almost just, and norm-referenced grading as almost unjust. The better the grades received the more the students evaluated criterion-referenced grading to be just. Students attending intermediate-track schools did not object to norm-referenced grading as strongly as their peers at academic-track schools did. Consequences for teachers’ grading practi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先秦儒家的正义理论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两种正义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论述。接着提出了两种正义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对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辩护在刑事诉讼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家庭贫困的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能够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获得充分的辩护,应该采取多种渠道的法律援助形式,来满足贫困的刑事被告人的需要,特别是可能被判处监禁刑的刑事被告人的需要,以实现刑事司法之公正.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environment, inclusion – that i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all disabled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ttend their local school and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form of provision – is widely accepted as best representing a just state of affairs as regards where these children go to school; any alternative circumstances are equated with injustice and unfairn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is matter. Drawing on the work of Nussbaum, Cigman and othe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single conception of just educational arrangements as articulated in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ies is insufficient to what is a complex issue. It is proposed that any assessment or evaluation of the justice or otherwise of educ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disabled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requires a nuanced approach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those children and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desires they and their families might hold.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建构理想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采用"以大观小"的方式对人性、对个体幸福的终极关怀.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夏传才先生的《诗经研究史概要》集《诗经》研究的大成,通篇贯穿着新的思想和学问。虽然其中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撼,但其立场公正,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