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与花     
花被移到了阳台上,一阵风温柔地从她身边拂过.花感到一阵舒畅,她在风的轻拂中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芳香.风好像被吸引了,他在花的周围不断徘徊……  相似文献   

2.
一夜风雨,果园里掉落了许许多多花瓣儿。花瓣儿挺生气,责怪风说:"风啊风,你自个儿居无定所,到处游逛,我可只想长在树枝上,哪儿也不愿去。你不该将我刮到地上来。"风说:"说实在的,我虽然轻轻刮过你的脸,可你掉落下来,却怪不得我,这也是你自己的花期已满……"花瓣儿说:"你不要推脱罪责。古人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明明是被你吹下来的,你休想赖账!"风说:"可是,古人也说过‘花无百日红’!另外,对果树来说,落花可不是件坏事呀,我看还值得庆贺一番呢!"  相似文献   

3.
4.
风溯·花想     
每隔一百年的精灵狂欢在广场上举行,看着熙熙攘攘的精灵们,我的心中不免生起羡慕之情,我不明白,同是精灵,为什么却要分三六九等?我是一只风精灵,低等、卑微。我的自卑使我在其他精灵面前抬不起头,即使我是风。我挣扎了  相似文献   

5.
6.
风·树·花     
风我是风,行影无踪的风。从原始海洋上翻腾的海浪,到数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我已悠悠地吹了很久。我到过广袤无垠的两河平原,吹起过太平洋上寻觅的风帆,在尼罗河蜿蜒的河畔,拂开金子般文明的碎片。可是,我多想成为一棵树。不只因它昂然不屈的傲岸,也不只为那似乎与生俱来的灵动,它将深深埋进土里,世世代代守卫着这片孕育它生命的沃土,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我多想成为树,但我是风,我停不下流浪的脚步。树我是树,历经沧桑的树。从遥远战场上悲鸣的号角,到千万年刺痛着灵魂的创伤,我已默默矗立了很久。我目睹过古往今来生命分分合合的苦难,聆听过…  相似文献   

7.
一夜风雨,果园里掉落了许许多多花瓣儿。花瓣儿挺生气,责怪风说:“风啊风,你自个儿居无定所,到处游逛,我可只想长在树枝上,哪儿也不愿去。你不该将我刮落到地下来。” 风说:“说实在的,我虽然轻轻拂过你的脸面,可你掉落下来,却怪不得  相似文献   

8.
自省与手稿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作对我而言都是被禁止的。高中时在竞赛班,父母担心写东西会耽误我功课,严格限制我触碰功课以外的书纸。人也真是奇怪,越是禁忌越锲而不舍。高中三年反而是最执著于读书创作的时期。当然,那样的年纪看到的、写下的,难免流于意气,如今回头看,无非笑叹。  相似文献   

9.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11.
手稿刍议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走过的漫长道路里,中外作家留下了各不相同的痕迹,可一个不起眼的手稿让中外作家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讨论的议题.首先手稿与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再者从叙事学分析手稿丰富作品的叙述层次,最后手稿还给读者造成一种故事来源于真实的奇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棠阶是晚清理学名臣,辅佐同治中兴。其诗文散失极多,手稿尤为罕见。作者有幸见到一些,今介绍数则,用以补历史文献而广见闻。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总是严格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他邀请著名诗人、他的好友茹科夫斯基来听他朗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时间正在中午,果戈理读着、读着,不料抬头一看,茹科夫斯基紧闭两  相似文献   

14.
位于洪都拉斯西部的科藩遗址象形文字阶梯,是玛雅文字的一大宝库。在科藩遗址中,人们发现在许多石碑、石像上都刻有象形文字。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座有63个石级的“象形文字阶梯”,它高约30米,宽约10米,上面刻有2500个象形文字,真可谓考古学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5.
一日午后,果戈理朗读新作,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不料,此刻正是茹科夫斯基小憩的时间,他无力改变长期养成的习惯,一边听着朗诵,一边慢慢地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果戈里说:“我曾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你的睡觉就是给它的最好的批评了。”于是,他把手稿扔进火炉化为灰烬。在他眼里,这部作品既然不能感染茹科夫斯基,那么就没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手稿     
吕振西 《老年教育》2010,(12):32-32
父亲是老报人,至1983年离休,他已在青岛日报社工作了近30年。他多半辈子写稿编稿,可究竟编写了多少稿件,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18.
19.
现在已经有许多人都不再用笔写作了。我所说的笔,是指在电脑未出现之前,人们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那种书写工具。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换笔,铅笔钢笔原子笔统统都过渡到电笔——就是那么一个通电的、浑身连了许多线的四四方方的带玻璃壳的玩意儿。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在这方面半盲或全盲的写作者来说,架构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总是严格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他邀请著名诗人、他的好友茹科夫斯基来听他朗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时间正在中午,果戈理读着、读着,不料抬头一看,茹科夫斯基紧闭两眼,竟呼噜呼噜打起瞌睡来了。果戈理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