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由此铺开了一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本文作出了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下电视综艺的发展,存在着唯收视率、趋雷同性、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意义缺失、人文关怀缺失、原创能力低下等严重阻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问题,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节目设计与节目创意加以改进,使电视综艺走出人文困境。  相似文献   

3.
黄蕾 《新闻爱好者》2008,(12):14-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震惊与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级媒体迅速行动,以准确、快速、全面、优质的报道,为世人及时了解灾情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延续,是社会进步的初始动力.作为"经世济民"缩写的"经济"一词在起源上就已经彰显出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地方媒体经济新闻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经济能力逐渐繁盛的基础上,经济新闻报道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这一社会最活跃因素.因此,不管是回顾地方媒体经济新闻的成就与业绩,还是反思其不足和缺憾,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视角和理念.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发生后,西方媒体对华正面报道增多,对华态度急剧改变。就连一些平时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也给中国打了高分。此次西方媒体报道态度的转变,其中原由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宏 《新闻与写作》2008,(11):59-59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了半年,回顾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突出特点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指媒体报道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7.
田霖 《中国编辑》2007,(6):70-72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精神生成语言。当语言代代相传的时候,民族的全部文化、精神内涵也就附着在语言之上了,语言趋向文明的过程是不同民族精神趋向文明最过硬的指标,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支撑起社会的文明进步。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语言就成为包括思想、文化、观念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变化的最为敏感的显示器。它能够迅速捕捉和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及人们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1):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媒体报道第一次有了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的支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内灾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送审、“宁慢勿抢、准确第一”、报道内外有别等原则,使得灾难报道谨慎有余而透明不足。  相似文献   

10.
罗梅 《新闻窗》2008,(3):24-24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波及十几个省市区。当时正在贵州日报报业大楼工作的笔者及同事均感到了明显的震感。  相似文献   

11.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2.
陈亚丽 《新闻窗》2009,(3):81-82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体,不仅主导着舆论方向和社会主流舆论,而且承载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传递着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心声,具有最高的文化品质和社会公信力。作为承担着电视节目制作和管理的电视人,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不辱使命。那么电视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我认为是电视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自觉承担和自觉履行义务的态度;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电视媒体向受众传递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白凌 《新闻采编》2012,(2):27-29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媒体的促进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当前这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媒体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促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责任,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  相似文献   

14.
15.
胡建红 《传媒》2008,(6):6-10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报道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精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勇敢地正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迅速抵达灾害发生的现场,准确描述灾害的真实情态,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舞人民抵御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提供抗灾抢险的实用方法,努力降低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这是四川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中看我国媒体报道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全球皆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内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情现场,全力以赴展开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这是新中国建国近59年来的第一遭,公开、透明、快速的信息反馈也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8.
此次汶川地震,政府对境内外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本次地震报道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也在一个新的较开放的平台完成了一次互动,其间的许多现象值得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人”偏离了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新闻业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观念危机。外部方面,技术让信息在“量”与“速”的层面发生剧变,带来膨胀、失序、断裂、不确定性等负面后果,传统新闻观念因规则失效而逐渐消解。内部方面,在实践转向的视角下,新闻学的元问题亟待重新回答,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关系也需要再认识。理解新闻人文主义的核心在于找回人的存在意义,其建构过程不能脱离时代和本土语境。  相似文献   

20.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