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的翻译批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要走出翻译批评的现状和困境,就必须改变传统批评的观念,重新认识批评的主体和客体,打破传统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的束缚,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正改善批评的氛围,扭转翻译批评的现状,重现翻译批评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科学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反对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和文化专制主义,正确反映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客观规律,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方法,是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正确方针,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文化分水岭,百家 争鸣如雨后春笋一般争相涌现而出,此时战国社会经济政治等 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和对当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提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及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很多师生不了解其具体内容.现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6.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把“不搞争论”称为他的一个发明。“不搞争论”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争得时间;“不搞争论”不是压服,而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不搞争论”是推动改革的一项策略。不搞争论,不是在所有的场合、范围都不搞。在学术领域,还是要“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8.
丁伟 《教师》2014,(12):111-111
怎样使课堂交流真正达到拓展每个学生的思维、提高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即怎样使交流更有效更高效就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无答案讨论比有答案的讨论更能激起学生的讨论热情、更能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让小组交流不再只是教师订正错题的补充,而变为学生思维激辩、百家争鸣的场地,变为学生急于展示自己的公平机会。  相似文献   

9.
戴子艳 《语文天地》2013,(15):44-45
春秋战国,蜂出并作,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即将纲入新课改范围。近期,笔者参与编写了供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的教辅资料,对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这一课,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设计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适应广西的历史教师开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广西新课程改革起步晚但起点高的现实,笔者设计时力求在教学立意、史学研究成果的选择、课程资源开发、与现实的联系等几个方面处理好主与次、深与浅、取与舍、得与失的关系,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本文简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以及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琳 《语文天地》2009,(5):30-31
“语文难教.作文难改”.说明了语文教学难在作文的批改。学生一直误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写完了便完事。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而学生却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体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而。造成了作文批改劳而少功、写作兴趣索然的现象。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变单一为多样,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百家争鸣”.既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求教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江苏省在新课改中使用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教材,如何在“一标多本”条件下合理使用教材去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广大中学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是最大的挑战。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教材时就被告知应兼顾人民版,目前新课改后的高考历史怎么考还不明朗,再加上受近几年江苏高考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影响,基于对以后高考的某些担忧,有的老师就把两种教材中不同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补充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如“百家争鸣”,人教版只是简单地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形成、影响,着重介绍了孔子、孟子、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其他各家只是点了一下代表人物,而他们的思想主张只字不提;人民版对儒、道、法、墨各家思想主张都作了详细的介绍。于是,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就补充了诸子思想。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开始和不断扩大,“百家争鸣”变为“两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原初理论设想以及毛泽东与知识分子的认识分歧是从“百家争鸣”转变为“两家争鸣”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晋国公室内乱频繁,造成卿大夫中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出现。“三家分晋”之后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少,他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魏文侯的礼贤变法,更为法家产生创造子条件,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楔机。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百家争鸣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百家争鸣实质上是我国古代各种学派因政治思想上的分歧而展开的学术争论和思想斗争。人们过去对百家争鸣的认识存在着一系列的偏差或错误。百家应以政治思想上的分歧为标准来划分,主要包括儒、孝、德、礼、法、墨、术等家,《五经》也不完全是儒家经典。争鸣的性质不是封建领主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反映,争鸣始于春秋孔子创办私学,终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个时期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变课堂为百家争论的论坛,那该多好啊!这将使语文教学走出西绪福斯效应的怪圈,大大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因为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本文简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以及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百家争鸣,学术界一般都从阶级关系、政治倾向进行研究。本文在同意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当时华夏文化圈内部存在着不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诸子百家的争鸣是不同区域文化在接触后的冲突,而争鸣中各家的相互吸收则表明不同区域文化在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家争鸣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西汉中期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