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以来,女弹词经历了书寓女弹词、职业女弹词的前后更迭,身份也由高级妓女转变为职业女性,是江南社会历史变迁的产物和反映.拜师学艺预示着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是书寓女弹词的师承限于同性之间,而职业女弹词逐渐打破了性别隔离.缘于两者身份特征的差异,书寓女弹词和职业女弹词的演艺生活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女弹词只是江南女性的一种身份标识,并非终身的.她们回归家庭、承担起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预示着职业生涯的结束,也反映了晚清以来时人对女性性别角色期待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南方才女文化的繁荣,形成一种“女中丈夫”的社会风尚,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尤其是女作家创作的弹词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反抗旧礼教,走出深闺,各建奇功的“女豪杰”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与主流文化相悖离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性题材长期被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难以登上文学大雅之堂,而女性同性之恋更因其闺阁的私密性与其文本的边缘性,异质性,鲜被提及。直到明清时期女弹词作家们才纷纷书写女性同性情谊并蔚然成观。本文即以女弹词中的《凤双飞》与五四女作家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写的异同以及分析这种书写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窥探长期被埋藏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的情感空间和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4.
清代女弹词中的"女扮男装"现象非常普遍,一般在作品中采用"女扮男装"故事模式有两点原因,一是展示才华,二是逃避婚姻。在"才女风尚"中获得更多文学培养的弹词女作家们无法逾越性别的限制,因此就借助故事中"女扮男装"的女主角去考取功名,完成一次才名的社会公认,从而去弥补内心因性别限制带来的不平衡感。另外,她们在设计"女扮男装"的故事时,潜在心理上是为了逃避婚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其实质不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次心灵叛逆。但是,弹词女作家们的这种易装思路其实是幼稚而天真的,她们在反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在向"贤妻良母"的闺训靠拢,因此不可将这种叛逆意识过分夸大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在叙写庚子国变的晚清时事文学作品中,李伯元的《庚子国变弹词》以说唱体书写重大时事,并在涵容史实、描写事变诸方面较为齐全,成为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部.以是作为代表的庚子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于此一家国劫难的认知与判断,反映了存在于底层社会的生动复杂的观念世界,从中亦可见出世变与文学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6.
职业中的性别隔离是造成当代女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高等教育时期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最重要的阶段,高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在这方面承担着相当重大的责任.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使她们顺利就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切入,找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从根基上缓解直至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同题,一是要改善社会的大氛围;二需要高校采取开设性别课程、开展性别讲座、实施差异教学法等措施来树立女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三是学生个体要真正了解到性别文化对自身就业的各种影响,正视自身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般认为,体现当代消费社会本质特征的消费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连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一道揭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新本质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8):148-149
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分析了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引导在校女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城市中产阶级核心家庭12对父母的深度访谈,本文剖析了消费文化与育儿消费实践合力对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商业资本与家庭教养实践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化历程、社会性别制度上实现共谋,通过市场细分实现儿童消费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既有的家庭角色分工与性别权力关系对育儿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深刻而稳定的影响,并在身份认同、成人权力关系延续、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对儿童社会性别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州评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6至17世纪的晚明,评弹艺术从诞生之初便吮吸着苏州文化的乳汁。承受着晚明以来新兴思潮的濡染,展现出富有近代色彩的文化特征;商业刺激是推动评弹艺术不断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商业竞争也给评弹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病;雅致与细腻的苏州文化决定了评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充满地域特色的评弹艺术成为苏州乃至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自1950年代关注苏州评弹,堪称评弹美学研究第一人。从理论体系上看,王朝闻已经初步构建起独创性的评弹美学,本体论、体验论、听众论成为其评弹研究的三大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来,苏州弹词女声唱腔获得长足发展,并络绎出现了丽调、侯调、琴调、王月香调等四大流派。这一现象既是评弹艺术自身流变丰富的产物,又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诸多弹词女声流派呈现出追求阳刚健进之美的"花木兰情结"、在演唱中深入心灵体验、重视音乐形象的塑造等相近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评弹在传播的区域范围上始终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区域界定,与明清以来比较狭义的“江南”范畴大体相合。从社会变迁的长时段考察,可以发现,评弹所据以演出的评弹书目和开篇的发展,均契合了其所生长的时代环境。这当中,评弹书目和开篇的发展尤以江南中心的变迁为导向,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苏州书”到“上海书”、再到“文艺轻骑兵”,正是江南社会中心变迁的大势影响了评弹书目和开篇的发展方向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57位苏州人的发音为语音样品,利用声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组。分别考察了苏州话的7个单字调,发现苏州话单字调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相对于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年人在阴调类上音域有所扩展,在阳调类上音高有所升高,尤其是调头,升高更明显。这些差异有可能预示着苏州话声调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潘国英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52-54,71
湖州方言在语法上颇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一些特殊的句式、语序、时体表达法及虚词的某些特殊用法。明清时期的言情小说中有许多跟现代湖州方言相同的语法现象,全文主要据此来讨论湖州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嘉道时期常州学派著名学者李兆洛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并且身体力行,在舆地方面卓有建树,在漕、盐、河等政务方面多有建言;他不仅致力于消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无谓的“汉宋之争”,而且还积极刊刻庄存与等清代今文经学家的著作,传播学术文化;其学术交往对于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派思想家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嘉道时期学术风气转向与经世学术形成之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湘军对晚清湖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湘军将领重建和新建各种教育设施,为晚清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湘军集团以各种方式增加地方文武学额,促进了科举教育的兴盛;湘军将领以各种方式在湖南兴办文化事业,推动了湖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南人才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20.
闽南语歌曲的地域文化内涵与传承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语歌曲是海峡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扎根于闽南方言,闪烁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显示了地域艺术的独特魅力。但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闽南语歌曲呈现出萎缩与消退的态势。文章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提出关于文献收集保存,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