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次萌发写一篇关于江乃武先生的文章是在1995年,一直没有成文的原因是我从来信中感到他是一位不希望别人宣传自己的人.前些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晋图学刊>1 998年第1期刊登的<一名老兵的经历>一文,感触颇多,思考再三,又拿起笔来.  相似文献   

2.
聊《金秋》     
我经常引以为乐的是,读物"朋友"很多,诸如<作家>、<收获>、<随笔>,各种报纸等等.但"贴身"的不很多.<金秋>却是从创刊到当下没有一期离开过我,这倒没有别的原由,只是第一,过去,在一个楼上办公,也时不时地约我写点稿子,很熟.  相似文献   

3.
1986年仲夏,时任舟山地委书记的祝耀祖同志让地委办转来一封上海<文汇报>记者,他的老友全一毛同志的信,嘱我按来信的要求,收集一套地委党史办编印的<舟山革命斗争史资料>并和他致全一毛的复信一并寄出.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学>月刊1964年曾改名为<收获>,这是借用了早在1960年就停刊的老<收获>刊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收获>又停刊了.后来,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随上海作家协会一起被"砸烂",离开了巨鹿路675号,有的下厂、下乡、到中学任教,有的留在干校继续修补地球等待安排.  相似文献   

7.
杂说做杂家     
查<汉语大词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篇<要做杂家>的文章,就是我查某一词条时意外获知的.文中有曰:"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咱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了由柳成栋、宋抵编辑的<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辑录>)一书,十分兴奋,这是因为该书编者以它独具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方志文献学和目录学的功力及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应该说该书是方志文献学、方志目录学的可喜收获.  相似文献   

9.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异端的权利>等.读茨威格此类作品,可以得到与他的小说不同的享受,概括起来说,就是同时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和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在<文汇报>的"都市旧闻"专栏发表过一篇题为<一张创造社出版部股票>的短文,由于版面有限,文章写得较简,也没能登载这份股票的图影.想不到该文发表后,前后收到十几位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不乏股票证券收藏的行家里手,因为他们不知"创造社"有股票存世,希望知道这份股票的来历,看一看这份股票的实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